上海老牌国企绿地开启了二次混改的大幕。7月26日下午,绿地控股发布公告显示,集团第二和第三大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不超过绿地总股本17.5%的股份。这也同时按下了上海及全国国资国企改革的加速键。
两大股东拟转让17.5%股份
根据公布的方案,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绿地控股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总股本的17.5%。此次拟转让股份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两者之中的较高者:提示性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
截至目前,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分别是绿地集团的第二和第三大股东。根据今年绿地控股一季度财报,在绿地股权结构中,以张玉良管理层为首的员工持股方代表——上海格林兰持有绿地35.45亿股份,持股比例为29.13%;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1.42亿股,持股比例25.82%;上海城投持有25亿股,占比20.55%。两者相加股权占比超过46%。剩余社会资本合计持有绿地股份约29.8亿股,持股比例为24.5%。
公告指出,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控股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但毫无疑问的是,转让出17.5%的股份后,绿地依然保留着国资属性。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这是上海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改革新思路。通过给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释放。
上海老牌国企的二次混改
绿地控股创立于1992年,当时是上海农委和建委百分百持股的国企。1997年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现代股份制格局;2013年通过公开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及多种成分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格局,并于2015年实现整体上市。
由此,绿地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的股权结构,被称为“金三角”股权结构。张玉良曾经表示:“国企混改最好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权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有分析表示,上海国资将手中持有的46%股权再度进行市场化混改,可以实现一举两得,一方面,转让一部分股权给新战投,腾挪出资金进入其他国资企业,是顺利推动混改深水区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给已经上市的绿地引入新的资本和资源。绿地控股有望通过二次混改,会形成更牢固的“金三角”股权关系,绿地将变得越来越市场化,有望加深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混改能否提振股价
投资者最关心的是,绿地在资本市场的未来表现。
上市五年来,绿地的营收等业绩指标尽管维持着快速增长,营收由2015年的2075亿增至2019年的4280亿,归母净利润由2015年的68.86亿增至2019年的147.43亿,但绿地控股的市值却表现一般。
在此次停牌前,绿地的股价停留在每股7.69元,尚不足上市时的开盘价25.10元的三分之一,而绿地的市值也从3000亿元以上滑落到现在的900多亿。可做对比的时候,当时市值一千多亿的万科市值早已翻番,超过3000亿。也曾有分析指出,绿地上市5年,却远离了房企第一阵营。
二次混改,二次混改能否提振绿地的市值?27日,绿地将迎来复牌,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