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8日,是保险公众宣传日,在这一天很多保险公司或机构,会自发的走上街头,义务向大众宣传保险功用,普及保险知识。但是钱女士这天却遇到了一位保险行业的不速之客,并且他还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业务员说钱女士母亲在2010年买了一份保险,年交5万块钱,需要连续交5年。但是这份保险只交了4年,还有一年没交,现在这份保单已经失效了。
钱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我妈不认识字,文化水平低,又怎么会买保险,而且买这种一年要交5万块钱的保险呢?
她仔细问了一下,原来10年前(2010年),钱女士在国外打工的时候,汇了一笔钱回家,母亲到银行取钱时,业务员推荐他办一个业务。
业务员说这个业务挺好,每年存5万,连续存5年,10年后也就是2020年可以分红。当时业务员还说银行搞活动,连续存4年就行,利息高。
钱女士母亲以为这是银行的一项业务,业务员也没告诉她这是保险,按她的想法,我就算买保险也要到保险公司啊,怎么会在银行里买保险。
钱女士母亲还提到一个细节:办业务的时候,业务员让她照着合同上的字抄写,这位老母亲犯了难,她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其他的字一概不认识,更不会写。许多事情,都是业务员代办的。
从那以后,只要女儿在外国打工挣了钱打回来,她就会存进银行,存在这个业务里,累计存了20万。
第二天,钱女士和母亲去了银行,因为她觉得保单上的签名,和妈妈的字迹有出入,似乎不是一种字体。她还让银行经理调取了母亲存钱的存单,用以和保单上的字迹进行比对。
双方协商过程中,行长也承认:前些年行业确实没那么规范,话术或行为可能也不是太规划。钱女士认为,母亲既然已经办理了这个业务,而且连续存了4年钱,为什么第5年该交费的时候不提醒,现在已经失效了才来提醒呢?这20万突然就变成了失效的保单,保险公司也应该有责任。
最后在保险公司、银行、钱女士三方的协商下,给出了最后的解决办法,保险公司给予钱女士母亲的这张保单予以复效。这事就暂时这么结束了。
其实这两年,到银行存钱变保险的事屡屡遭到曝光,只要在网上随便搜索‘存款变保险’,能找到好多个案例。
这些钱,可能是打工者辛苦攒下的所有积蓄,也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应急钱,更可能是父母给孩子辛苦留的一笔钱,不知不觉突然变成了保险,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
保险,自然有保险的好处。银行,也有银行的便利。但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搞狸猫换太子,存款变保险,这本身就是业务上的违规。
这类事件通常发生在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是老年人的身上。他们思想较保守,又没有其他好的投资渠道,普遍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才安心,没想到有了这么一出。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这里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1、大龄老年人,尽量不要一个人去银行存钱,如果家里的年轻人能够陪同办理业务最好。落单且有大量现金的老年人,无论走到哪里,在有些人眼里都是棵韭菜。
2、听到高收益的业务,不要随便就听信。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儿,如果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一定要问清楚,这人是不是银行的员工,这是不是银行的业务。如果不好核实,可以去问银行的柜员或工作人员。
3、如果老年人不可避免的办理了不熟悉的业务,请一定要及时的与家人沟通。这起案例中的母女二人,买了保险10年了,两人都不知道,确实也是服气。
4、如果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不知不觉的被保险了,而且自己不知情,第一时间去银行问责,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交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实在不好达成,再找其他的维权渠道。
在这里也给所有的银行从业人员一些建议,银行工作人员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光鲜靓丽,也有可能会有业绩和考核的压力,但这不是犯错的理由。
作为金融工作者,诚信第一位,不能把客户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给狸猫换太子啊。如果这笔钱是他救命的,救急的,耽误了人家用,这责任能担得起吗?
现在卖保险不像是前几年了,老百姓的保险意识也复苏了,找那些有文化的青年人、有实力的中年人它不香嘛?就放过这些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吧。
关键词: 银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