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上涨的奶价正在推动国内原奶行业发生新的变化。
2020年以来,原本被视为“烫手山芋”的原奶企业突然成了乳企抢购的对象,国内大型原奶企业几乎被抢购一空。与此同时,2020年不断高企的奶价,也在推动国内原奶产业进入一个新的扩产扩建期。而业内也有种担忧,随着国内原奶产能快速扩张,未来2~3年行业仍存在供过于求的隐忧,而本轮景气周期还会持续多久。
原奶行业剧变
2020年12月22日,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公告称,收购中地乳业(01492.HK)一事通过了国家反垄断审查,这也意味着中地乳业被并购一事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而中地乳业只是2020年被乳企抢购的上游原奶企业中的一个。
从2019年底开始,新一轮原奶企业的并购热度就快速增长。
其中光明乳业斥资7.5亿元收购了辉山乳业在江苏的牧场基地和工厂;日本明治集团则宣布18.1亿元收购澳亚牧业25%股份;蒙牛则通过行使全部认购权证,将所持中国圣牧(01432.HK)的股份由3.83%提升至17.8%,成为中国圣牧单一最大股东,进一步掌控了中国圣牧;伊利也在1月份完成对大型原奶企业赛科星(834179.OC)的收购后,又发起了对中地乳业的收购;新乳业(002946.SZ)则以17.11亿元的代价收购了西北区域龙头乳企宁夏夏进乳业的母公司——寰美乳业。
这一连串“扫荡式”的收购在中国原奶行业发展史上应该算头一回,国内大型原奶企业纷纷“名花有主”,也让更多的下游乳企加入收购大军,比如出于原料供应安全的考虑,国产奶粉企业飞鹤乳业也发起了对其主要原奶供应商——原生态牧业(01431.HK)的收购。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轮下游乳企对原奶企业的密集收购对国内乳业行业发展格局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疫情后乳业消费快速增长,大型原奶上市公司的养殖水平较高,下游乳企通过收购可以获得优质稳定的奶源供应;另一方面,收购也有争夺并控制国内奶源,布局未来行业竞争的考虑。
疫情发生以来,随着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乳制品消费也快速增长,二季度开始,国内乳企的业绩出现了集体反弹,但与之对应的原奶供应的缺口在加大。
特别是经过前几年惨烈的行业下行周期,国内奶牛养殖行业遭遇大面积亏损,也导致国内奶牛存栏数快速下降。根据国家奶牛体系的统计,国内奶牛存栏数从2014年的857万头下降到2019年的471万头。
在大型原奶企业被抢购一空的同时,各大乳企时隔10年后再次兴起了牧场建设热。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伊利、蒙牛宣布开工建设的大型奶源基地就有5处,新增存栏规模超过60万头,同期君乐宝乳业、光明乳业等都有新万头牧场的奶源扩建计划,光明乳业甚至舍近求远在宁夏中卫建立新的奶源基地。
曾有国内乳企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20年过完年公司总部就在催促,希望在山西和东北开建新牧场,原因之一也是从供应安全的角度去考虑,避免未来被动。
而此前多次公开表示会谨慎扩产的现代牧业(01117.HK),也在12月17日宣布了新一轮扩产计划,目标在未来5年内,将奶牛存栏数从23万头扩充到50万头,原奶产能从150万吨增长至360万吨,整体规模翻倍。现代牧业常务副总裁孙玉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增长方式上,一方面是对现有牧场进行扩栏,另一方面会向北方地区进一步增加牧场数量。
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大棚 新华社/图
景气周期还会持续多久
在乳企密集布局上游奶源的同时,国内的奶价也在高位运行,并保持上涨。
2020年11月,国内原奶收购价格平均在4.15元/公斤,要高于2019年生鲜奶的平均价格3.65元/公斤。而第一财经记者从河北、山东多位奶农处了解到,部分地区的企业合同奶价已经达到4.3元~4.5元/公斤,外部散奶的价格则超过6元/公斤,而这已经接近上一轮原奶行业大调整前的高位。
由于国内原奶生产成本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产奶国如新西兰和欧洲部分国家,因此国内原奶行业一直面临外部冲击的问题。2014年由于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原奶行业曾遭遇了“过山车”式的周期起伏,特别是从2015年到2018年间,中国奶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50%的牧场陷入亏损,直到2018年下半年,行业才触底反弹。
而今年以来奶价、牛价和牧场扩建热的不断提升,也让行业中产生了一定的担忧。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国内奶价上涨既有供需矛盾的原因,也有饲料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国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玉米价格不断上涨,12月第三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2.63元/公斤,同比增长25.2%,豆粕价格3.44元/公斤,同比增长4.6%。与此同时,奶牛干物质主要来源苜蓿草的到港价也从2017年的290美元/吨上涨至360美元/吨左右,这些整体拉高了原奶0.2元~0.3元/公斤的成本。此外,今年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牛结节性皮肤病也对原奶成本提升带来一些影响。
在市场供应方面,据李胜利测算,2020年国内荷斯坦奶牛存栏数预计会从471万头上升至520万头左右,但产能上依然有缺口,2020年国内商品奶产量为6.8万吨/天,但是下游乳制品企业的需求量为7.4万吨/天,每天仍缺6000吨,2021年这一缺口会缩减到3000吨,到2022年产需会达到平衡,也就意味着国内原奶供过于求的隐忧仍存。
不过业内也认为,新一轮行业调整未必会来得那么快。
一方面,与国际牛源不足有关。近两年国内牧场的大扩产导致国际牛源稀缺,根据国家奶牛体系统计,2018年国内进口奶牛总数约5万头,而到今年这一数字或突破20万头,奶牛进口价格也上涨至2.4万元/头,而到产奶时的成本约在3.5万元/头,也处于历史高位。
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国内牧场扩建在提速,但由于国际上牛源不足,而且新建牧场形成产能还需要1~2年的时间。
另一方面,国内乳企从2019年开始密集加码低温奶业务,将其视为新的业务突破口,低温奶会消耗大量的新鲜原奶。据国家奶牛体系预测,未来国内低温奶品类会按照每年10%到15%的增速发展,到2025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较今年水平翻倍,这也将新增1.4万吨/天的原奶消耗量。
不过李胜利也提醒,龙头乳企在2020年基本完成了对上游大牧业集团的奶源掌控,中国奶业产业链利益连接的新模式、产业一体化在提速,未来对抗风险的能力在提升,但中小养牛场在一体化发展上尚未实现破局,未来奶业低谷期面临的风险会加大。
关键词: 原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