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地铁站E出口步行百余米,即是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下称“清平市场”)。街边中药材商铺、滋补品商铺整齐划一,陈列各色药材和贵细滋补品。
清平市场是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之一,毗邻珠江河畔。繁盛之时,得清平一铺,一世无忧。
眼下,这里的商家正因中药材涨价忧愁不已。“基本都涨价了,没有哪一个不涨。”中药材铺老板孙梅(化名)指着店内的药材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呈普涨态势,不少品种涨幅超过100%。
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分析,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药材行情进入“牛市”。马钱子一年涨幅高达228%,密蒙花、蛤蚧、柏子养心丸仁、大风子、紫苏子、郁金等价格年涨幅都超过150%。
中药材涨价让下游产业业绩承压。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药概念涉及的70家上市公司中,超八成公司2021年上半年总营业成本同比上涨,近五成公司的总营业成本涨超20%。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则是另一番光景。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今年以来中药概念指数累计上涨近15%,最高攀至3240.55点,板块7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累计增长572亿元,44家企业股价正向增长,9家企业股价涨幅超过50%。
下游愁,上游也愁
在清平市场,曾经的繁华已然褪去。9月上旬,广州依旧炎热,午后的太阳灼烤着来往行人,其中多数是来市场附近的中医院看病的患者,走入商铺的顾客少之又少。穿过小巷,清平东药材市场更显冷清。
药企成本压力上升
中药材涨价的效应传导至上市公司层面,“成本管控”成为半年报关键词。
今年上半年,“药中茅台”片仔癀(600436.SH)因涨价、缺货、限购而频频受到关注,原因也指向原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
广州某片仔癀经销商曾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原材料短缺是片仔癀缺货的主要原因。天然麝香的年产量很少,加上除了片仔癀以外,需要用到天然麝香的药品还有很多,譬如牛黄丸等。“用到麝香的药品一多,整个就不够用了。”该经销商称。
在2021年半年报中,片仔癀表示,重要药材品种价格的波动对片仔癀系列产品的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从长期看,麝香、牛黄及蛇胆的价格呈上涨趋势,未来将对片仔癀及系列产品成本产生上升压力。
此外,极端天气、新版《中国药典》的实施也影响着中药材的价格,导致药企成本压力增加。华润三九(000999.SZ)在今年半年报中就指出,2021年上半年,因2020版药典实施、天气因素等影响,部分药材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如乳香、没药等系列药材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扬,连翘受产区倒春寒影响,减产明显,价格波动较大。
神奇制药(600613.SH )在也半年报中表示,随着国家新版药典质量标准的提高、新《药品管理法》的落地实施,各地环保部门监管力度的增强,部分原料药供应紧缺。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原料及中药材价格可能被垄断或出现新的上涨趋势。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药材产业属于广义农业产业范畴,靠天吃饭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中药材供给不仅受中药材面积的影响,也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当供给不足时,价格自然会上涨。
“近年来,中医药成为全国医药行业、健康产业的热点领域之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也很好,中药材需求扩大,涨价就是需求扩大的后果。”孟立联表示。
为应对原材料涨价、成本提高,不同药企摸索出了各种方案。信邦制药(002390.SZ)选择在中药材价格较低时进行储备;步长制药(603858.SH)则在山东、新疆分别建立了丹参和红花的种植基地,同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凭借莲花清瘟“一战成名”的以岭药业(002603.SZ)采用产地采购的模式,通过前期的市场及产区调研,确定适合公司采购的策略,选择时机进行产区季节性采购。
华润三九在半年报中表示,为合理控制成本,公司积极开展中药材产地、市场调研,加强对部分中药材的市场行情监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合理确定采购周期,保证物料供应;同时通过开展集中采购,保证物料质量,控制采购成本。对重点原辅料,公司依据市场行情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采购策略,同时积极开拓供应源,建立保障供应安全的渠道。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推行成本管理,加强生产规划,通过提高生产预测准确性,使资源优化,以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
孟立联对时代周报记者称,近年来,中药企业主动与中药材种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或自主建立基地,或进行战略合作,大多数中药企业都有相对稳定的中药材来源。
中成药集采将至
随着集采常态化、制度化信号的传出,药企也面临中成药纳入集采的考验。在中药材价格普涨的背景下,药企或面临新一轮压力测试。
今年年初,国务院明确要求,将中成药、生物药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会议上指出,生物类似药、包括中成药的大品种纳入集采,这是制度性的要求,但规则会更为优化、更有针对性、质量更符合药本身的属性。
目前,国家虽未全面推荐中成药纳入集采,但包括青海省、浙江金华、河南濮阳等多个省市已经针对部分需求大、金额高的中成药品种开展了积极探索。
8月9日,国家医保局在公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26号建议的答复》中进一步透露,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完善中成药及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从价高量大的品种入手,科学稳妥推进中成药及配方颗粒集中采购改革。
8月17日,业内传出消息称,湖北省发起首个中成药跨省联盟专项集采。网络上流出的相关文件显示,此次采购的品种包括17类74个大品种,涉及血塞通、百令、银杏叶、丹参、生脉等。最新消息显示,共计19个省级单位参与了湖北9月3日召开的中成药专项采购组织专题会议。
中成药纳入集采看似呼之欲出,但实际上仍面临诸多难题,标准难统一成为业内共识。
化药的集采最主要是建立在一致性评价的基础上,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药品属于同一个物质基础,二是临床疗效一致。一名资深中医药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于中成药产品而言,第一,很难界定它是不是同一物质基础;第二,药品疗效是否一致,现在也没相关数据支撑。”
他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从现在部分省市试点集采的方向来看,有把同化学组分的放一起的,也有把同类适应症的放一起的,这样的做法和前面所说的两条标准可能有所偏离。“同类组分放一起,是不是就是同一个物质,不知道。而临床疗效是不是一样就更不知道了。”他说。
有观点认为,中成药的利润空间远低于西药,如果中药集采后也像西药一样价格大幅下降,对中药企业打击很大。
前述资深中医药人士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集采时,报价的主动权是在企业身上,企业报价是一个招标议价的过程(市场性),“并非对方主动降你的价或者给你定价(行政性)”。
倘若中成药纳入集采,市场竞争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而中药材价格上涨则可能进一步压缩相关药企利润空间。上述资深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首先,中药材价格上涨,对应到具体产品,不一定每个产品的原材料价格都会上涨;其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中药产品可能价格空间很大,集采一部分的话,对药企的压力不大,而有一部分产品本来利润空间就很小,压力会比较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