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文/陆华东 朱筱 潘晔 林凯)开放的中国不仅吸引着大量外企,还聚集了一批有着异域风情的“外国小店”。多年来,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这些小店在中国“茁壮成长”。即使在疫情期间,这些小店店主们依然看好中国市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加速回暖,为这些小店升腾“烟火气”注入动能。
地中海餐厅坐满客
在南京常府街商圈,一家地中海风格的小店是街头巷尾出了名的“好味道”。新年伊始,这家不大的两层小店坐满了前来品尝鹰嘴豆泥、橄榄面包、牛肉卷饼等地中海美食的顾客,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待他们用完餐后,小店店主维萨会问一句,“你们吃得开心吗”,顾客们纷纷点头称赞。
(相关资料图)
维萨来自地中海沿岸国家突尼斯,2012年到南京求学,在南京生活10余年的他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与中国同事和顾客交流起来毫无障碍。
2020年,对地中海美食情有独钟的维萨决定开一家餐厅。“我的家乡离南京很远,本以为到了这里会很陌生,但是南京人很热情,打招呼时常会问‘吃过饭没有’。”这让他感到亲切,有一种家的感觉,于是他就想把地中海风味的“家乡菜”介绍给南京的朋友们。
历经数月设计、装修,2021年6月小店正式开业。开店这两年,维萨深刻感受到,在南京,外国人和中国人做生意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办税、办营业执照和食品证等,都很快、很方便,而且中国政府给敢于干事创业的人很多帮助。
新的一年,维萨希望筹备已久的新菜单能够尽早推出,让更多中外顾客享受丰富的地中海美食。“之前的疫情虽然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不断克服,变得更强。现在疫情防控更加优化,已经过了艰难时刻。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因此我们相信2023年的生意会更加红火。”
英伦酒吧不打烊
位于南京秦淮区的熙南里,是具有南京传统印记的历史文化街区。春节期间,这里装扮一新、灯火璀璨,游客络绎不绝。来自英国的伊恩·罗斯在这里经营着一间酒吧,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顾客前来品尝美食美酒。
“开店这十几年来,春节期间我从不休息,因为我们会接到很多预订,从而知道有哪些顾客要来,另外现在生意持续向好,会看到很多新老顾客,以及一些前来旅游的游客。”罗斯说。
早在2003年,罗斯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南京,工作生活几年后,他逐渐喜欢上这里的环境和文化。2008年,看到南京西式餐厅很少,罗斯决定开一家酒吧,让在南京工作的外国人下班后有个吃饭交流的地方。
“刚开店那几年,来光顾的主要是外国人,而现在近八成顾客都是中国人,这也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罗斯说,近年来,随着威士忌等酒类在中国受欢迎程度变高,越来越多的外国酿酒厂会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威士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罗斯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他逐渐看到了往日的“烟火气”。夜幕降临,到罗斯的店内,可以看到顾客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品尝美食,或品鉴酒水,或聊天聚餐。
欧洲面包店持续飘香
2023年是德国人贺杰克“扎根”南京第30年。这期间,他不仅结识了来自比利时的妻子卡明丽,育有2个孩子,还开了3家面包店,他们精心制作的美食在南京持续飘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光顾。
回忆开面包店的初衷,贺杰克直言有些偶然。“我刚来中国时是为了学习中医,后来我发现当时的南京西餐店很少,面包的口味也比较单一,于是我决定在南京开一家欧洲风格的面包店,把家乡的美食带给更多中国人。”
1998年,第一家面包店正式开业。刚起步时,贺杰克经历过短暂的喜悦之后,很快遇到正宗原料不好找、本地人不习惯吃面包、知名度不高等难题。为了站稳脚跟,他选择从欧洲进口原料,将南京高校的留学生作为重点顾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中国人接触到种类丰富、口味各异的外国食品,加之中国人消费能力的提高,贺杰克与卡明丽的面包店很快迎来了发展期。为了让面包店能更深入地“扎根”南京,夫妻二人努力与中国顾客多交流,介绍食品特色,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推出符合中国顾客口味的新品。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他们明显感受到城市更加充满活力。春节期间,当地人在品尝传统中国美食之余,也会来到店里与贺杰克和卡明丽攀谈几句、买点面包“换换口味”。
新的一年,他们希望面包店的生意能愈发红火,祝福更多的中国“家人”一起变好。“南京与我们非常投缘,这里的生活节奏、环境等,都让我们找到了家乡的感觉。未来,我们期待继续在这里生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