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佛山市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工业富联、三龙湾控股主办的全球智造生态峰会在佛山开幕,超650名政产学研人士参会,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峰会上,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被热议。

中国世界工厂现状短期不会改变


(相关资料图)

近年,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一些跨国企业到印度、越南等地投资建厂的积极性提高,这让业界不禁思考,印度和越南会取代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全球地位吗?

“中国是世界工厂这一现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教授魏少军在峰会上提出观点。他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的投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已经相当完整甚至独一无二,这是其他国家短时间内难以替代的。二是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市场,中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行一次工业产品下乡,例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这些政策不光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也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调节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可以依靠拉动内需来平滑国际市场波动的国家屈指可数。

在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看来,全球制造业格局目前发生的变动,不是资源的自然溢出,而是有明显外力促使的迁移。这种被外力牵扯的格局变动,让业界感到担忧。

“人为强行把全球供应链打破,会催生很多问题,包括技术的分裂、市场的分裂、标准的多样等,这些都是表象,最主要是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又必然导致利润的下降,这会给整个产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害。”魏少军也认为。

林雪萍则观察到,十多年前,日本提出“中国+1”理论,想把在中国建立的制造能力做备份,备份到东南亚等国家,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1”只是政治家的设想,效果不明显,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近年,有企业家接受“中国+1”理论,例如日本企业大金,2021年,大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是25%,现在提出要降到0%。

“现在,有的企业在考虑供应链时,已经不是考虑经济性,而是安全性。”在林雪萍看来,供应链的分流,是在所难免的,保链护土的关键不是保住所有的供应链,保得住的是数字化能力强的供应链,而如果仅是简单采用智能化设备的供应链,不可替代性远不及“人机结合”的供应链。这需要制造业从“机器换人”转变为“机器强人”,让数字化不仅武装到工厂的管理层,也武装到一线工人。

探索灯塔工厂

对于如何建立中国供应链的压倒性优势,林雪萍认为,灯塔工厂给予他很大启示,让他看到中国供应链的极致效率。

目前,中国拥有50座灯塔工厂,这些工厂当得上是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WEF大中华区先进制造负责人吴侗在峰会上建议制造业从业者多出外看看,看本行业、其他行业的头部企业、腰部企业,别人的生产经验或许有助于自己解决生产痛点。

吴侗分享他了解到的一个实例,一家酒厂正在跟一家生产PC的工厂谈技术合作:生产电脑有个工序需要在屏幕上贴膜,由于一条产线上产出的电脑型号不同,屏幕也有大有小,过去这道工序是人工完成,这家电脑厂进行自动化改造后把贴膜改为喷涂。酒厂员工过来电脑厂参观时,对该项喷涂技术非常感兴趣,因为酒厂会回收高端白酒的酒瓶,但撕掉酒瓶上的标签纸很麻烦,如果标签是喷涂上去的,酒厂只需要把回收的酒瓶浸泡在特定化学溶液里就可以轻松清除标签。

成功打造灯塔工厂的企业有意愿把自己从示范者变为赋能者,工业富联就在从事相关业务。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在峰会上介绍,与从0到1打造灯塔工厂不同,从1到N打造灯塔工厂,各方都非常关注效率和成本,快速实现灯塔工厂的规模化复制时,在5个T上都容易遇到挑战:DT(数据技术)方面,往往缺少数据接入的标准;PT(平台技术)方面,难以应对多样需求;AT(分析技术)方面,要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现场的快速部署、快速落地问题;OT(操作技术)方面,缺少对业务模型的抽象理解和系统化架构;IT(信息技术)方面,分布式部署或者资源虚拟化的方式,因为数字化应用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提升,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

刘宗长给有意尝试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几个忠告:第一,数字化转型很难通过购买来获得,一定是要通过自己建立团队、建立能力,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买一个系统就能达成,是要把数字化变成自己的内生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可持续转型。第二,凡是市场上能够买来的,一定是跟随的,要真正实现引领,一定要结合自己业务的创新、结合自己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去开发新东西。第三,一定要全员参与。

“这几点如果具备,我们会认为这个企业已经具备了转型数字化的基本条件,它的数字化转型也会顺理成章。”刘宗长总结。(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