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建设高在何处?

中新社北京4月1日电 (记者 李晓喻)从6年前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现代化城市框架逐步成型,雄安新区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这座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质量究竟高在何处?


【资料图】

近日,记者探访建设中的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该项目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由河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总建筑面积172204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基地。当前项目正处于外幕墙施工、装饰装修施工和机电安装阶段。图为航拍科技园区全貌。贾天勇 摄

其一,高起点规划。

雄安新区被定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从一开始就注重吸收借鉴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做好高质量的规划引领。

在雄安新区规划体系编制过程中,先后有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共出台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4个基础性规划和20多个专项规划,构建起“1+N”规划体系。在完全规划清楚前,雄安新区曾有两年未动一砖一瓦。

分析人士认为,把前期工作做深做透,用最恰当的规划设计对待每一寸土地,是对这项“千年大计”负责任的体现。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高起点的规划,为“雄安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

其二,高标准建设。

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承载着开创国家新区和城市发展全新模式的期待。也正因如此,在雄安新区,高标准的“精益求精”随处可见。

如官方编制的《雄安新区公路工程标准体系》中,67项雄安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京德高速首次大规模使用以橡胶粉改性沥青为主的长寿命路面新材料,实现“15年不用小修、20年不用大修”;5G基站已实现深度覆盖;全数字道路建设超过500公里,各类感知终端部署超过100万个等。

除了基础设施“硬件”,营商环境等“软件”也充分体现了雄安新区建设的高标准。打造线上“一窗通”企业开办平台,实现全流程一日办结;启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业务试点;推进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六年来,雄安新区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努力打造层次更高、领域更广、辐射更强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贾若祥称,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一核心功能,并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为自身高质量发展赋能,积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与北京形成协同发展之势。

他表示,高标准推进水电路气网、城市风貌等建设,为促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一经验也可供其他城市借鉴。

其三,高品质生活。

“雄安质量”不仅体现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上,更体现在城市治理理念上。

从政务服务做到“就近办、自助办、网上办”,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各项民生业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办理;到容东片区建起社区三级治理体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平台……在雄安新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正持续完善。

绿色是雄安新区治理理念的底色。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白洋淀垃圾围湖、污水横流,水质是污染严重的劣Ⅴ类。经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淀区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分析人士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的理念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显现。如今,雄安新区正致力于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转移,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