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逐渐接近尾声,无论是网上购物、外卖、直播卖货、线上办公、云上学习,还是码上管理、AI诊断、数字防疫,数字化工具已逐渐成为疫情下生活、抗疫、复工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品。
如果说疫情期间数字化的产品只是牛刀小试,那么对于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未来所有的商业要素必将朝着全面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殊交汇时期,企业由内而外的驱动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为不确定时代里的千行百业带来了发展生机和确定性价值。
当前,黑天鹅与蝴蝶效应关联性频发,环境的不确定性加速。在这个诸多不确定因素聚集而成的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应对关键。
6月22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正式对外发布“懂行”形象,同时宣布“懂行·专注于行业数字化转型”这一全新理念,在业内看来,这一动作充分凸显了华为中国政企业务通过提供专业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助力客户创造数字化转型商业价值的决心。
数字化转型机会窗口爆发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以中国市场为例,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机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不同行业的项目从架构设想走向落地,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与数字化息息相关。
从技术长周期的视角来看,数字化也是业务数字化的过程,企业所有的商业要素通过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的数字平台来提供服务,走向全领域、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运营,从而实现企业全面的数字化运营。
而就本质而言,数字化转型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数字化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数字化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实现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创新。专家认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由此形成商业周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可以发现,数字经济下所包含的技术力将成为未来驱动经济增长周期的关键因素之一。两会上政府出台各项经济支持政策,希望让我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便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具体来看,数字经济的底座在于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构建,也就是眼下正处于“风口”上的新基建。新基建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变革,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而这也同时带动了ICT整体产业的爆发。
根据IDC的预计,2020年,“新基建”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11万亿人民币,“新基建”直接带动的ICT商机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作为ICT产业的龙头企业,做深做透行业,发掘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带来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层机会空间,这正是华为的机会和责任所在。
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华为所在的主航道——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产业在全球贸易量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在全球商品贸易额排名中,ICT产品占据了前十强中的四席,贸易额合计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3%。集成电路是汽车、石油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贸易产品,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
依托过去三十多年的投入,华为靠着点滴的积累成为了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无论是5G、人工智能、还是云计算,在ICT技术支撑的“黑土地”上,华为有着深厚的技术优势、技术积累以及市场经验。作为行业伙伴及数字推手,华为近来也在加快将这种能力输入到千行百业,全球研发协同、智慧园区、华为云WeLink等都成为华为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明星案例和标杆实践。
而在政企行业市场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更是基于自身的成功实践和长期耕耘的丰富经验,携手广大生态伙伴,为千行百业的客户打造了创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实现新的价值创造。
就像此次亮相的“懂行”形象主视觉,由两个红色箭头首尾相连组成,代表着融合与转型:已在行业市场深耕多年的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积极推动行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希望携手生态,在加速变化的环境中厚积薄发,创造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在业内看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的优势就是基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以及对场景化需求的精准把握,找到适配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同时熟知各行业痛点,从业务需求着手,善用数字技术,从而发挥“技术与行业双向融合”的优势,懂技术更懂行业,双管齐下。
数字化背后的产业价值重构
不过,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仅是数字化,更重要的是业务模式价值重构。
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企业“选择尝试”的新话题,也不再止于ICT部门,数字化转型将影响整个公司的综合市场竞争力,这已是CXO们的普遍共识。对于每一位CXO来说,育新机开新局,就需要开启新思路——除了主动拥抱“新联接”“新计算”外,更需要专业领先的行业数字化转型伙伴,携手前行,逆境出新,在黑天鹅齐飞的大环境中探索出一条坦途,共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速度。
在业内专家看来,数字化的核心是创新,以消费者运营为核心,实现消费端和供给端全要素、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智能,建立企业智能运营和决策体系,持续推动企业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以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系统性风险。在越是不确定的时代,企业越需要有一位专业领先的行业数字化转型伙伴,奋楫笃行,逆势出新,而华为正是这样的一个选择。
现阶段,我国已经迈过了数字化转型的起步期“信息化”,大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硬件系统信息化的单点优化,接下来将迎来数字化转型“沉浸期”,从单点向多点协同优化,从基础层向核心业务渗透,将数字化植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中去,重构人、货、场等关键业务价值链,建立企业的智能运营和创新。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业务模式和流程,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模型中添加更多数字技术。所以,数字化转型之于行业,不再只是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而是业务需求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创造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新价值。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将创新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并拥有成熟生态与之共创行业数字化转型新空间的“懂行”新伙伴。
以交通行业为例,已经出现了不少技术行业专家与垂直行业专家智慧碰撞下所激发的商业成果。
2018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4934.7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1.79万吨,已经成为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在此背景下,多跑道、多航站楼如何进行管控成为深圳机场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华为从2017年开始,就对深圳机场进行了数字化的重构,包括全面感知,泛在的联接,在机场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效果显著。
据了解,在繁忙期间,深圳机场基本上每天的航班起降次数已经超过100架次,高峰期不到一分钟就有一架航班起降,过去每天要有值班员和航空管制员对机位进行人工分配,每次分配机位要花三到四个小时,而且一旦有航班延误会导致重新分配,经常会碰到机场明明有廊桥,但是飞机靠不过去,只能坐摆渡车的现象。此外,华为通过对深圳机场深度的行业洞察,做了一个基于5G、AI、云的智能机位的分配,每天1000架次的航班,现在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智能的分配,每年有400万乘客无需再乘坐摆渡车,让出行更加高效。
事实上,新基建最大的挑战也正在于技术的准备度和行业或者场景需求的适配,怎么样更好地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但从深圳机场的成功案例来看,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已在业务需求层面和技术层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需求和技术的融合,不仅加速了机场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升级的进程,更实现了业务模式的价值重构。
正如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懂行”形象系列广告画面所呈现的一样,从行业发展的业务中来,加速到行业数字化场景中去,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深谙只有躬身入“局”,才能积极理解、激发各行业数字化的趋势性需求,做深做透行业,深挖行业痛点,与客户一起锚定业务创新的机会场景;同时发挥“懂行”优势,提供专业领先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携手广大生态伙伴,实现行业场景与创新技术的共振,增强面对下行压力的韧性,帮助政企行业客户紧抓机会窗口,收获数字化转型的更大价值!
关键词: 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