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制造影响几何?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影响总体可控。
今年前两个月,进口铁矿石、铜精矿的均价同比大幅增长56.6%和44%。原油价格也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大涨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纽约轻质原油期货涨幅均在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上升支撑了下游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在2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黄利斌表示,中国工业体量庞大,部分大宗商品海外采购量非常大,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对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影响非常直接,近几个月上游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都呈现明显上涨态势,并随着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尽管部分上游企业盈利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加大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黄利斌认为,相关涨价因素多具有短期性和突发性,目前全球债务高企、贫富分化悬殊、老龄化问题突出等结构性矛盾导致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我国具有充足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制造业门类齐全、产能充沛、供给充裕,市场自我调整的适应性较强,有关部门也已经在采取措施加强保供稳价工作”,黄利斌说,总体看,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制造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工信部将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稳定原材料价格:加强运行监测和价格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市场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完)(记者 刘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