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开放
一季度北京新设外资企业379家
两区三平台经济促发展
4月20日,近百名在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及总部企业负责人走进科技创新片区,以主题沙龙的形式边参观、边交流,近距离了解“两区”政策叠加优势,感受北京科技创新的魅力。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活动中获悉,“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吸引外资呈现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北京新设外资企业379家,同比增长36.3%;合同外资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49.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百人团”走进科技创新片区,首站来到了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充分发挥研发创新优势,积极助力企业科技战“疫”,累计有二十余家企业(单位)直接参与防疫药物、医疗器械等研发生产,有力支援了全市防疫工作。截至目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入驻了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为代表的近500家医药健康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集聚。
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负责人表示,抓住“两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昌平组团将努力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未来三年生命科学园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15%以上,将推动5个左右一类创新药上市;二是开放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聚集不少于3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管理人才,实现利用外资金额翻两番;三是产业发展质量取得新突破,预计三年平均市场主体增速在15%以上,到2023年累计达到1万家,推动20家左右企业上市。
无人车、无纸发票、智能声控……来到海淀组团,随处都能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的海淀组团共21.59平方公里,位于海淀区北部。海淀组团在“两区”建设中,叠加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种政策。
海淀组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将持续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优势,吸引顶尖机构,开展支撑底层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至2月份,自贸试验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267家,其中新增内资企业261家,外资企业6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6.7亿元,合同外资金额1058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47.76万美元。
在推介交流会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表示,下一步北京将重点抓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新消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关键“五子”。
推介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以外资准入更加开放、数据流动更加通畅、资金进出更加便利、人才支持更加有力、税收优惠力度更大、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的6个“更加”,向参会嘉宾精准提炼了北京“两区”建设在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方面的务实举措,并向与会嘉宾代表介绍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具体包括将加快“两区”建设步伐,构建“领域+区域+要素”开放格局;加速“两区”立法,为“两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加大项目落地力度,让企业享受更多“两区”红利等举措。
目前,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7项,实施率达58.5%。“其中包括很多全国首创、首批的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私募股权投资份额的转让平台等。”闫立刚透露,“两区”建设以来,北京新增了1400多个优质项目。(记者 李佳)
关键词: 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