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济参考报》曝光的“画饼”招商现象引发热议。舆论普遍认为,此种现象在其他省区也不同程度存在,严重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地方营商环境。记者发现,不仅如此,眼下一些地方轰轰烈烈的“意向”招商,无异于望“商”止渴,恐埋下隐患,也需警惕。
近些年,个别地方尤其是北方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方面,“画饼”现象突出——向企业许下诸多承诺,如图画中的大饼,只能看、不能吃,难以兑现,引发系列问题。
记者发现,有的地方“画饼”套路已很“成熟”,特别是“紧急”上马的项目,在没有立项、没有方案的情况下,地方“一把手”突然“拍脑袋”搞建设,找来承建企业,告诉对方“先建吧,建完就给你结算”,并信誓旦旦保证“我们一级政府还能骗了你不成?”于是,一些养活着众多员工、靠承揽建设项目生存的企业便贷款垫资,按对方的口头要求“大干快上”。
这类项目,往往要大张旗鼓搞开工仪式,地方“几大班子”领导悉数到场。隆重氛围中,承建方负责人顿时感觉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一夜间成为“明星”,更是吃下了“定心丸”。
然而,企业在工程实施中,购买材料资金跟不上趟,民工工资难以支付。这时企业去找地方政府,往往有些负责人会说,已向上级部门报送了立项报告,很快就会批下来,“好好干,亏不了你”。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审批流程总是“走”不完。逐渐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此前承诺的一系列“绿灯”也“忽明忽暗”,直至无人愿意接见他们,企业才发现“不对劲儿”。
此时,如果地方“一把手”没有换人,企业起码时不时还能争取到一点财政拨款,以支付民工工资,勉强维持工程进度。若是“一把手”易人,“新官不理旧账”的戏码就开始上演了。这既令投资企业进退两难、遭受损失,又让地方政府诚信扫地、形象受损,还使营商环境屡遭诟病、投资难增,导致几败俱伤、官司不断。
为此,近两年一些地方下大力气整治营商环境,努力走出既往招商泥淖。无疑,这是担当与作为,值得肯定和表扬。
不过,有些地方在老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也纷纷举办各种项目洽谈会,以及组团到外地大搞引资推荐会;且往往成果“丰硕”,一次签约达成的投资“意向”总额动辄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数字振奋人心,但“灯笼火把”之后,落地项目寥寥无几,或实际投资大打折扣,成为人们的笑谈。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一些招商会上所签约的投资“意向”并未经过论证,数字比较“随意”;甚至有的参会企业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投资多少,签约时才发现政府所拟意向书里的数字十分惊人。
有干部表示,一些招商会实际上是“烘托氛围会”,是地方政府为了消除营商环境差的负面影响,用热烈场面、巨额数据提振投资信心的一种举措。有企业代表也表示,对签约数据“不必太认真”,地方政府要用数字充面子,企业配合政府来“站台”也没什么损失。
尽管“意向”投资本身具有务虚性,但不可太离谱。毕竟这是一方政府与有头有脸的企业之间的公开承诺,社会寄望很高;同时,举办一场大型会议,成本不菲;另外,签约前地方政府照样会许诺诸多优惠政策,一旦无法落实,又将滋生很多矛盾问题,最终恐使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受损、干部群众积极性进一步受挫,政企矛盾严重者还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系列障碍,相当于又在“画”更大的“饼”。
“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已有深刻教训;“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一些虚无的招商,也只是一种空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优化营商环境也需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将老问题彻底解决,打强基础,栽好梧桐树金凤自然来;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取巧,以免旧病未除又添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