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夏宾)记者20日从中国银行业协会了解到,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近日代表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

具体来看,一是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制定银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路线图和行动方案,建设生态友好型银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二是强化“生物多样性风控”,在投融资活动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支持,竭力避免和缓释因投融资项目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

三是确立“生物多样性偏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推动金融资源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倾斜,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友好型项目。

四是加大“生物多样性投资与创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稳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五是做好“生物多样性披露”,加强银行间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共享,及时披露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禁入和支持政策、分类筛选、动态更新。

六是改善“生物多样性表现”,多渠道沟通宣传,提升专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专业性。

七是促进“生物多样性合作”,强化与社会团体、媒体的互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注入金融动力。宣示的发布,有助于银行业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建设生态友好型银行。

“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同时,避免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带来金融风险。”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说。

事实上,近年来,政策层面不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支持范畴。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被纳入支持的绿色项目中。

今年4月,官方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明确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了金融方案。比如,加大资金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提供项目融资的过程中引导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做好自身风险防范等。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大有可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量很大,银行业如何最大限度筹集金融资源支持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和行业积极努力的方向。另外,更多银行已意识到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所产生的金融风险,投资意愿越来越高。

赵英民直言:“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激励、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 银行业 多措 并举 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