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城邂逅了小南山,便开始突然大气磅礴起来,江滩大片大片的湿地青翠欲滴,一团一团的杨柳倒映水中,就像杯中浓得化不开的绿茶。小南山上,秋风动怒地撕扯枝头上的叶子,篱笆外的那株大树颤巍巍在发抖,老了,跟人一样。凝视着窗外的那棵老松,姚中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日色遁去,落日晕黄的光把他笼在里头,偃卧窗下,心事悠然。
年岁一朝开溜,不像乌苏里江上的渔船,推出去还能划回来。迈入耄耋之年后,他总喜欢怀旧,戒也戒不掉,孩提时代,日本鬼子入侵,他是耳闻目睹抗联故事长大的。
“我这辈子都生活在乌苏里江畔,打小就听人讲抗联七军的故事。”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城边小南山的居所见到姚中晋时,91岁的姚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他每天坚持看书、整理资料。
本文作者与姚中晋
离他居所不到500米,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碑,“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几个大字熠熠生辉,纪念碑的顶部,一个手握步枪,头戴毡帽,挺身向前的游击队员雕像高高地矗立,守卫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遍布小南山的堑壕、碉堡遗址,似乎也在讲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悲壮的战斗经历。这个由黑龙江省第一任省长、抗联老战士陈雷题词的纪念碑,记录着八十多年前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抗联七军在边境抗击日寇的历史。
这是姚中晋每天都要来看的地方,每当站到纪念碑下,那段悲壮的故事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这是他这辈子付诸心血的所在。
1959年8月,时任饶河县八五九农场东安分场副场长的姚中晋,利用撰写场史出差之机,走访了东北抗联七军军需处长(时任宁安农场场长)杨洪义和东北抗联七军副官邴升臣(时任宁安农场油库主任),了解了东北抗联七军在饶河县境内与日伪军浴血奋战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临走时,杨洪义嘱托姚中晋转告饶河县领导,抗战时期,抗联七军军长陈荣久在饶河县境内牺牲,望能找到墓地,竖一碑石,以为纪念,昭示后人。
史料记载,1937年3月,陈荣久率150余名战士在饶河县大顶子山后天津班屏岭山下阻击300余人的日伪军讨伐队,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中弹牺牲,由于来不及正式举葬,临时葬于屏岭山密林中。
杨洪义虽然记得大概位置,但是事过20余年,知情人渐次问古,陈军长墓葬之所在一直是个谜。姚中晋回到饶河后,当即将寻墓立碑一事转告当时的有关领导,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但寻找陈荣久军长墓地这件事一直深深地扎根于姚中晋脑海里,1980年8月和1981年9月,姚中晋协同饶河县民政、科协等部门两次上山寻找,均没有结果。1982年春,饶河县组成陈荣久军长墓葬寻查委员会,姚中晋为考察队队长,那年5月13日,他们终于在屏岭山二峰顶偏阴处找到陈荣久墓葬。
1983年,饶河县将陈荣久军长遗骨移至饶河县烈士陵园重新安葬。2014年9月1日,陈荣久被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穷尽一生,历二十余年,只为找到抗联英雄墓葬,姚中晋的一生可谓精彩,也历经坎坷,退休前为饶河县县志办主任,编撰了140万字的饶河县志,数十年来奔赴佳木斯、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探访抗联幸存者及其后裔,著有《烽燧乌苏里——东北抗日时期人物访谈实录》一书,是抗联七军的“活历史”。
硝烟散尽,南山依旧,乌苏里江年复一年地流淌,不分春秋冬夏,当年激战的抗联英雄早已不在,他们的故事,被永远定格在历史风云里,也被铭记在姚中晋的心里。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