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9日电 (艾庆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郭天文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传统农业省份甘肃从农业“芯片”种子入手,先后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引进粮、棉、果、菜等各类种质资源数万份,并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和种质材料。
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甘肃,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物种驯化地之一,也是资源型缺水省份,直接引用国外品种,表现出产量低、不抗本地病虫害等“水土不服”问题。因此,“育新”至关重要。
郭天文说,甘肃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引进小麦、玉米等国外品种资源后,筛选出多份抗条锈病、高蛋白等育种材料,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育成陇春、兰天、陇鉴等系列品种。
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曾以小麦品种“兰天36号”举例说,“兰天36号”在甘肃陇南市徽县小麦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田创造平均亩产620.88公斤的成绩。该品种可以从源头阻断条锈病的气流传播渠道,减轻条锈病对麦区的危害程度有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甘肃从匈牙利引进的啤酒大麦种质资源,先后培育出法瓦维特及甘啤系列新品种,成为西北麦区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主栽品种。《2021年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记载,这些品种占甘肃啤酒大麦种植面积95%以上,占新疆啤酒大麦种植面积40%以上。
除此之外,“引种育新”成果的陇薯7号、LK99等全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已累计推广面积超210万公顷,新增纯收益80亿元以上。
如今,甘肃已组建“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工业污染土壤管理中荷技术转移中心”“干旱灌区节水高效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小麦条锈病基因控制”国家引智示范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对此,郭天文坦言,甘肃农业虽然国际合作数量不足,专项资金缺乏,但也有喜人成绩。下一步,依托选育技术优势,将陇薯系列、甘啤系列等作物新品种和旱作农业、盐碱土改良等农业技术,有目标、有步骤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产品和技术输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