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以美元计价,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是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因素之一。同时,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也在持续显现。
李魁文指出,“十四五”对外贸易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同时应该看到,今年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际需求复苏势头放缓。此外,再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的因素,2022年外贸运行面临一定的压力。
RCEP已于今年元旦正式生效。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22年,中国外贸将如何延续增长势头?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
年内跨过两个万亿美元大关
李魁文介绍,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2021年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一年的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原秘书长张燕生认为,支撑今年外贸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订单回流、价格上涨等阶段性因素。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供给受到重创,导致物流中断,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缺芯、缺柜、缺工等“三缺”问题突出。一方面全球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全球的需求恢复非常迅速。“需求严格讲是受新冠疫情打击最大的,尤其是像消费、投资、生活性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张燕生说,但西方主要国家采取了超大规模的经济刺激,需求迅速恢复。
而中国的新冠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就得到了有效控制,3月中旬到4月份,中国各地的复工复产速度不断加快,从当年二季度开始,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全面恢复,在全球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原来流失到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的订单像雪片一样流到中国。
他表示,去年绝大部分月份的新出口订单先行指标都不好,但最终出口的业绩非常好,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贸易变量是慢变量,调查的时候还很惨淡,等到转好的时候,调查已经结束。所以导致去年外贸大幅度增长的核心问题,还是订单转移。张燕生说,订单转移是短期机遇;中期是我们的结构性改革;长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高质量发展,这确实改变了很多企业的预期,转而觉得机遇还是在中国。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我国进出口增长超过了20%,“可以说是历史上罕见的。”他也认为,外贸高歌猛进,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经济产业链韧性比较强,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同时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国的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恢复在同步推进,这两个因素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如“宅经济”的消费品上升,数字经济带来新的消费模式,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服务替代了线下人际交往等。可以说,这是疫情带来的新机遇。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受访者供图
如何变机遇为优势是今年要关注的问题
此前,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谈到去年外贸工作时表示,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外贸领域也十分突出。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外需增长乏力,缺芯、缺柜、缺工等“三缺”问题和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四升”问题直接加重企业负担。同时,支撑去年外贸高增长的订单回流、价格上涨等阶段性因素难以持续,叠加2021年超高基数影响,做好2022年稳外贸工作难度前所未有。
张燕生表示,2022年外贸将绘出怎样的曲线,核心问题是,支撑去年外贸高增长的因素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新冠疫情好转以后,这些转移的订单还会不会留下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原秘书长张燕生。受访者供图
他介绍,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的外资企业,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把美日欧的供应链打出中国。但新冠疫情给外资企业上了一课:离开中国就是离开机遇。这样一来,就给中国建立起一个国际统一战线的机会——怎样能够把极少数极端分子孤立起来,团结广大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各界民众来发展成贸易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短期的机遇变成长期的趋势,还有赖于中国外贸、制造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带来中国的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短期转移的订单也就有望留下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供给短缺问题在今年一季度有望得到恢复;大宗商品和油价的不稳定波动到现在已基本趋于稳定;缺工、缺芯和缺柜的“三缺”问题预计在今年上半年能够得到缓解。“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进出口还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我个人乐观估计,能保持在10%左右。”
要营造“有饭大家吃”的外贸发展模式
张燕生同时强调,一味强调中国外贸要高速增长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他表示,全球化在倒退,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全球贸易投资也在减速,尤其以中间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在不断地下降。全球产业链收缩是基本事实,短链化、本地化、意识形态化和更加强调安全,本国利益优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利于开放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贸如果还保持快速的增长,全世界就要跟你打贸易战。”张燕生说,因此怎么能够深耕一带一路,深耕东南亚,深耕美欧第三方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营造一个“有饭大家吃”的外贸发展模式,而不是“赢者通吃”,这是中国要考虑的。“显而易见,别人困难的时候你日子过得太好,贸易战就会更加激烈,这也是中国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徐洪才表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拉动减弱了很多。2022年中国要应对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苦练内功,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我认为2022年中国出口仍将具有韧性,但增速可能边际放缓。再加上2021年外贸进出口的高基数,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太大了。”他预计,今年外贸进出口应该会恢复常态化,在这种情况下,内需能不能够弥补外需的缺口,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