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比如考试时该选哪个答案、面试时该选哪个候选人等等。有时我们在面临抉择时,会产生所谓的“第六感”。那么,我们究竟是该质疑自己的直觉、还是“跟着感觉走”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将这种突然出现的想法称作“系统1”、或者“快速思考”;与之相对的是速度更慢、更深思熟虑的“系统2”,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思而后行”,在得出结论前反复思考每一种选项。
“直觉”往往不是个褒义词,常被当成缺乏依据、草率行事的代名词。但仔细分析了所有选项、就更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吗?也不一定。我们的第六感并不像看上去那样轻率随意。相反,直觉可能是在迅速分析了当前情况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也许意识不到,但大脑其实一直在将当前情境与过往经历相比较。你也许觉得自己的某个决定是凭直觉做出的,但事实上,这个决定也许有你的多年经验作为基础。
以面试为例。虽然大多数公司仍依赖标准化面试招聘员工,但有大量证据显示,这种面试形式并非寻找候选人的最佳做法。面试结果会受面试官的个人偏好影响,面试官最欣赏、最看好的人往往也是与自己最相像的人,而非最适合这份工作的人。不过,尽管有个人偏好和其它因素的存在,有时快速思考也能帮我们做出合适的、甚至有逻辑的决策。
这种现象又叫“第一感觉谬误”。很多人都相信,我们凭直觉选择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比如在做单选题时,最好不要修改自己一开始选择的答案。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为此,研究人员专门分析了学生们做单选题时对凭直觉选择的答案的自信度、以及有时会修改答案的原因。好消息是,学生们很擅长判断自己对某个答案的怀疑程度,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后的答案大多数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们对自己最初选择的答案感到很不确定、但又坚持没有修改答案,这个答案就往往是错的。
由此可见,你应该听从的并不是对某个答案的直觉,而是凭直觉判断的、自己对该答案的自信程度。如果让学生们为自己对每个答案的自信程度打分、然后只修改那些评分低的答案,最终测试得分也会随之提高。
看来,只要直觉告诉你应当相信自己所做的决定,那就但听无妨。
作者.叶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