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观成本是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的窗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过去五年连续开展“企业成本”调研,在此基础上,于2021年9-12月进行了第六次“企业成本”大型调研活动,试图回答企业成本现状如何?有什么新情况和新变化?为什么政府连续多年出台减负政策,企业仍然感觉成本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据悉,本次调研采取了“人-机”和“人-人”的方式,即通过综合调研系统开展在线问卷调查以及组织实地调研。
与以往更多从原材料、能源等实体角度观察成本有所不同,财科院的这份报告更多从风险角度出发分析企业成本。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表示,企业成本的源头实际上是不直观的、虚拟的风险成本,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其实需求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供给也很充足,为什么价格还上涨?只能从虚拟的因素中找原因,实际上就是风险预期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在新发展阶段,既要关注微观实体要素成本,更需要分析各种不确定性以风险形态转化而来的成本,当公共风险水平上升,企业风险成本就会变大,其在企业成本的占比将不断上升。所以,当前尤其需要从风险成本认识框架来对企业成本、发展成本进行全面分析。”
减税降费、数字化转型赋能 样本企业成本下降
调研结果显示,2020年,样本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分别为83.64元、13.42元,较2018年分别下降0.51元、0.04元。
下降的原因包括减税降费、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数字化转型赋能等。
比如财科院2021年“企业成本”在线问卷调查显示,2018-2020年,“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年均下降0.87个百分点,超66%的样本企业“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小于5%。
此外,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69%、64.15%、61.31%、48.62%的受访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有效提高了其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节省生产成本。
不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成本急剧上升、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等依然是降成本政策需面临的挑战。
报告显示,新冠疫情持续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多重因素叠加显著推高了国际物流成本,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8%左右的比率仍处在高位。
风险成本是企业成本的源头 需全面深化改革
上述主要分析的是在供应链视角下,降成本政策面临的微观实体要素成本。
报告指出,透过现象看本质,企业成本的源头实际是不直观的虚拟“风险成本”,这是一类不可预期成本,会导致企业盈亏的不可预期性扩大,企业经营预期、投资预期和研发预期都会转弱。
这也是为何政府连续多年出台减负政策,企业仍然感觉成本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
报告进一步提出,现在我国发展已经进入高风险阶段,高风险阶段也就是高成本阶段。各种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都会内部化为企业成本。而部分企业的风险也会外部化,导致公共风险水平上升,从而转化为所有企业的风险成本。若是政府治理转型不到位,新规则的构建速度与旧规则的解构速度不匹配,公共风险就会扩大,导致各领域的成本全方位上升。
比如,当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资产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时,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就会扩大,不仅会使企业成本快速扩大导致亏损,甚至出现资产负债表危机。而企业资产负债表相互之间又会通过股权和债权关联,导致一个企业的危机传递到其他企业,微观的资产负债表危机就可能演变为宏观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报告提出,这种公共风险扩大和社会成本上升,不是哪一个企业、行业可以自行解决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使制度和风险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匹配。当宏观不确定性减弱、公共风险水平下降的时候,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自然就会下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