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卡拉)再鼎医药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77%,亏损净额却从2020年的2.69亿美元扩大至7.04亿美元。其2021年高达5.73亿美元的研发开支中,授权费占比67%,约为3.84亿美元。从最初的“License-in(授权引进)”向“授权引进+自主研发”推进的再鼎医药,何时才能走出亏损泥沼,进入良性循环?
相比自研,授权引进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更快实现商业化、带来营收甚至盈利的路径。成立于2014年的再鼎医药,被业界认为是授权引进模式的代表性企业。截至目前,再鼎医药已上市4款产品,即则乐(尼拉帕利)、爱普盾(肿瘤电场治疗)、擎乐(瑞派替尼)及纽再乐(甲苯磺酸奥马环素),均通过授权引进上市,2021年,这四款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357.9万美元、3890.3万美元、1162万美元,纽再乐2021年12月获批上市。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再鼎医药又获得4个肿瘤候选药物的许可,拓深胃癌和肺癌管线;获得具有单产品多适应症潜力的efgartigimod的许可,增强自身免疫管线;还达成关于KarXT的合作,将疾病领域拓展至新治疗领域——中枢神经系统。
再鼎医药称,已与葛兰素史克(GSK)、Novocure、argenx、Turning Point、Deciphera、Karuna、Blueprint、MacroGenics、Cullinan及Amgen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引入授权候选产品,成为这些公司大中华区新疗法开发及商业化的优先选择合作伙伴。
通过授权引进的产品可以快速为公司贡献营收,高额授权费却蚕食着再鼎医药的净利润。2019年、2020年,该公司授权费开支分别为5870万美元、1.08亿美元,占比同期研发投入的41.3%和48.6%。2021年,该笔费用增至3.84亿美元,涨幅高达2555.1%,占全年研发费用的67%。
过度依赖“License-in”模式并不被业界看好。2021年,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其中一个关注点便是该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科创板上市委怀疑其对第三方技术存在重大依赖,因为该公司成立以来的19个项目中,有18个为合作研发或授权引进。
被贴上“License-in”模式代表企业的再鼎医药,试图洗刷“标签”。相关负责人曾在上市记者会上强调,从来没说过自身是“License-in”模式,其采取的是“外部合作+自主研发”的开放式创新模式。license-in模式是成立初期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实现短期目标的方式,而自身中期目标是把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的早期产品推向临床,长期目标则要把所有内部研发产品推向全球。开发候选产品从2015年的4个增加至28个,包括处于后期临床开发阶段的12项计划,到2025年计划拥有至少15款上市产品,覆盖超过30个适应症。
再鼎医药研发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前将需要大量投资及监管批准,无法预测是否或何时能够成功开发或商业化任何候选产品。再鼎医药坦言,生物制药行业竞争激烈,长期竞争地位取决于自身能否成功发现及开发满足巨大医疗需求缺口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创新产品以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高效生产产品、并有效推出有关产品及使其上市的能力。先期欲通过授权引入产品快速实现盈利,以反哺自身研发的再鼎医药,何时才能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尚待时日观察。
从股市来看,近一年来资本市场对再鼎医药的信心似乎不足。2020年9月登陆港股的再鼎医药,股价曾一度最高上涨至1512港元/股,被冠上“最贵港股”称号。一年之后,2021年9月开始股价大幅下滑,截至今年3月4日收盘,股价跌至319.8港元/股,区间累计跌幅达70.93%。3月4日,再鼎医药盘中一度跌至历史最低股价317.6港元/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