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岁末年初,文化市场重焕生机。在北京,2023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新年乐章;在广州,古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拉开新年演出季的序幕;在成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开票即售罄;在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文旅戏剧在售票平台的预订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倍……纷至沓来的文化大餐丰富了新年文化市场供给,为文化市场复苏回暖按下了加速键。

“仪式感”已成为节日消费新趋势。听一场新年音乐会、看一场跨年档电影、参观一场新年美术展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过节增添了一份仪式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疫情期间,“云综艺”“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唱会”等新型线上文化消费动力澎湃,不少人习惯了“宅娱乐”,但长期的“宅居生活”让人们愈发觉得,有些文化活动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获得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只有在群体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欣赏效果。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人们期盼舞台灯光继续照亮缤纷生活,渴望文化市场重归热闹繁华。文化消费市场回暖升温,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否接得住观众的热情和期待。

首先,要在加大优质内容供给上下功夫。最近,第十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出炉,从这些企业的成绩单可以发现,生产优质内容不仅助力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而且有效提振了文化市场的整体信心。但是,也要看到,文化市场个别细分领域目前仍缺乏佳作,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面对行业复苏新机遇,文化企业需要认识到,只有好内容才能重燃人们的消费热情。

其次,要不断增强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过去一年,演出市场虽经历了停摆,但线下脱口秀热火朝天,儿童剧市场逆势崛起,这些现象折射出人们对线下活动的强烈需求,也说明精准把握细分市场至关重要。包括“Z世代”、亲子、银发族等在内的每一种细分市场都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应面向细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好内容将突破代际和圈层限制,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后,要做好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新年期间,不少文化活动融合了戏剧、音乐、电影、露营等内容,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演出,还可以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值得一提的是,话剧、戏剧、音乐会等文化活动通常在晚上举行,这类文娱消费已成为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夜经济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下一步,要积极开拓“文化+旅游”“文化+生活”“文化+餐饮”等创新业态,用跨界融合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消费潜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