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距离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举行开板仪式,已经过去了10年。2019年的10月23日,创业板迎来了自己的“10周岁”。从第一批的28家,到如今的775家,创业板已经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年间,创业板诞生了不少牛股,以至于一提到成长股的春天,自然就会想到创业板的机会是不是又要来了。

简单来说,围绕着创业板的话题,与投资者息息相关的无非是:估值的贵与便宜?创业板的春天还会来吗?在业绩“爆雷”频发之后,如何投资创业板才是更好的方式?

总市值增长约40倍

先来聊聊估值。创业板自诞生那天起,对于估值的讨论就不绝于耳。犹记得2009年10月30日,28家创业板公司的市值约为1400亿元,日成交额约为219亿元,平均市盈率是111.03倍。

而到了2019年10月22日,775家创业板公司的市值约为5.68万亿元,日成交额约为846亿元,平均市盈率是44.08倍。也就是说,单从市值来看,10年间,创业板市场的总市值增长了约40倍;但如果从成交量来看,只有一开始时的4倍左右,估值则是下降了约六成。

当然,10年前的创业板,只有28家公司,虽然估值高达111倍,但真正的估值高峰并不是在初期,而是在2015年的牛市——2015年6月3日,彼时的创业板虽然只有464家上市公司,但是总市值达到6.8万亿元,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146.57倍。如果与这个估值相比,现在的创业板估值只有当时的三成。

如果和最低谷时相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2年12月创业板指数创下585点的低位,2012年12月3日的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只有26.19倍。

而进一步横向比较,按照10月22日1667点的收盘点位,在历史上有多个时间段存在相同的点位:一是在2015年1月20日前后,彼时的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72.67倍;二是在2017年7月18日前后,彼时的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46.22倍;三是2018年2月23日前后,彼时的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43.85倍;四是2019年3月5日前后,彼时的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41.40倍。

显然,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与历史上的同位置相比,更接近后面三次。这三次也都属于震荡市的行情,相对稳定,而在2015年牛市时,估值的提升速度更快。

创业板行情来了?

虽然说,目前创业板的估值相比于历史低位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估值向来也是处于动态调整中。如果创业板的公司整体能有比较好的业绩增长,那么估值整体不断抬升也是必然的。

惠理投资董事兼中国业务总裁余小波表示:“如果只看PE中位数的话,现在创业板的中位数确实是比全市场要高,其实也体现了大家对它未来增长的预期。”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则指出:“经过连续4年的调整之后,创业板的整体估值已经具备投资吸引力,挤泡沫的过程基本完成,一些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重新开始被资金关注。已经开始有投资者提出,未来将是创业板新一轮行情的开始。我基本上认同这种看法。创业板中不乏一些优质公司,可能会在未来再次走出好行情。”

此外,近期,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其中提到了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西南证券认为,解除创业板重组上市的“一刀切”禁令有利于创业板公司资产质量的改善,也拓宽了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渠道。创业板业绩走势有望复制“2014年第109号令”后的情况。“2014年第109号令”下发后,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和规模都快速上行,2015全年共发生92起,规模合计858.7亿元,同比增长160%以上;2016年末到2018年,重大资产重组进入收缩期。在“小额快审”机制和新政征求意见的双重作用下,今年重组再度回暖,新政的正式施行也将持续发力,加速优质资产注入创业板。

同时,西南证券还表示,在当前市场风格下,仅有外生性的注入而并非可持续性的业绩改善,对股价难以构成有力支撑。而且,2018年创业板商誉的大幅减值,就是此前并购政策的后遗症。但总体而言,当前新并购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创业板业绩加快回暖。三季报预告显示,创业板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创下新高,基本面或较二季度明显改善。当然,这需要正式公布的三季报进一步确认。

找到好公司难度大

在创业板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真正有基本面支撑、用业绩说话的公司,才真正有投资价值。

在创业板这10年中,其实也有过乐视网等个股“爆雷”的情况,不少投资者明显感觉要在700多家公司中找到好公司的难度越来越大。

余小波表示:“创业板的分化很大,其实与纳斯达克有点类似了。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一半的贡献可能是来自于少数几家公司,创业板也开始有类似的情况,有的公司由小到大,并且向资本市场证明了是真正可以长线成长的公司,市值可能就会上千亿元。但有些没有做出来的公司,很可能慢慢就被边缘化。”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指数化投资。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以来,随着创业板指数的大幅下滑,创业板相关的一些指数基金反而在规模上有了明显的增长。

可见,不少投资者也开始意识到,与其冒着“踩雷”的风险,还不如直接参与指数基金来得方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虽然都是指数基金,但是表现还是会有一些差异。总的来说,对于流动性要求比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场内的ETF进行交易并且尽量选择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产品。而对于定投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选择场外的指数基金或ETF联接基金进行投资。如果还能接受比指数更大一点的波动,也可以选择指数增强型基金。

关键词: 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