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苦熬多时的民航业终于等来了一次复苏的绝佳时机。3月28日起,中国民航开始执行2021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据民航局数据,2021年夏秋航季新增航线达54条,其中不仅三大航分别增设了一些旅游、商务出行热点航线,春秋航空、九元航空、首都航空等也都凭借着新开通的独飞航线或入局京沪、京广航线等,成为业界眼中的新航季“黑马”。而拥有清明、“五一”、暑假、“十一”等重要出行节点的新航季,必将成为国内航企打响疫情后复苏之战的阵地。
扎堆开航 拐点将至
新航季终于来了。
经历了疫情的重创后,民航业格外重视这个拥有众多出行高峰期和旅游旺季的新航季,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期盼已久的“拐点”。
为抢占诱人的出行市场蛋糕,新航季航企纷纷提前布局、加码热门航线。具体来看,国航将对清明、“五一”前后的国内航线进行增投,主要包括海南岛以及华东、西部等传统旅游热点航线;东航则新开昆明-井冈山-上海浦东、鄂尔多斯-太原-上海虹桥等33条航线;而南航则新开29条国内航线,新增宁波至拉萨,杭州至海口、哈尔滨,合肥至南宁等多条途经热点旅游目的地的线路。
北京商报记者还从中联航获悉,在新航季,该航企编排航线99条,大兴机场执飞航线64条,其中有46条独飞航线,每天执飞航班230班。而且,根据市场需要,中联航还优化了部分航线,新开大兴-吕梁-南昌、大兴-武隆-佛山等11条航线,恢复7条航线。此外,深航也宣布在今年夏秋换季中,新增深圳-郑州-大同、广州-丽江、广州-浦东等往返航班,并加大深圳至浦东、深圳-三亚等航班的频次。
整体来看,按照新航季的航班计划,国内航空公司共计划安排国内航班每周92756班,同比2020年夏秋航季增长10.7%。其中,客运航班每周90460班,同比增长10.6%;货运航班每周2296班,同比增长13.2%。
“2021年夏秋航季恢复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民航高级经济师王疆民表示,“从本次航企选择新增、加密频次航线的情况可以看出,不少航空公司虽然受疫情影响较大,但一直为市场回暖蓄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航季快速启动业务。”
全新航季 “黑马”角力
其实,从各航企的新航季航班计划不难看出,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不仅头部企业表现出了积极拼抢市场的决心,不少中小航空公司也开始向枢纽机场主动进军。
根据民航局发布最新通告,2021年夏秋航季,九元航空首次获得了北京及上海的“入场券”,并拿到了多条广州出发航线的经营许可。由此,低成本航企九元航空正式运营北京-广州、上海-广州的航线,初始班次为14班。海航旗下的首都航空也获得了北京至广州、成都等热门航线的经营许可。在民航资深专家綦琦看来,将中小航空公司引入一线城市的航线之中,也是相关部门支持低成本航企、促进市场差异化的方式。随着市场供给逐步回归常态,中小型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吸引更多客源,丰富供给类型,很可能成为新航季市场上的“黑马”。
在业内看来,受疫情影响,现阶段,各航企的经营重点仍在国内航班上。而在加速织密的航线网络中,以南方热门旅游城市为目的地的快线成为今年不少航企落子的主要方向。
举例来看,深航与国航联合推出了深圳至北京、深圳至成都往返的“城市快线”,每日有20个航班往返深圳、北京两地,13个航班往返深圳、成都两地。除上述两条快线外,国航方面还表示,计划在北京-上海、北京-成都、北京-杭州等航线上升级打造快线品牌;东航也在京加密了7条快线,大兴至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航线达每天6班以上;虹桥机场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枢纽快线日均计划航班达542.7架次,较上一航季增加约21架次/日,快线计划量已占计划总量的71.25%,较上一航季进一步提升2.09%。
值得注意的是,新航季的航线网络中,南昌、赣州等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也受到各航企的密切关注。比如:浦东机场的遵义航线,就从原先的每天1-2班,增长到每天4班,成为换季之际航班加密速度尤为迅猛的航点。对此,多家与机场保持合作的旅行社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今年红色旅游需求猛涨,旅游服务商们都推出了不少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新航季增设的航班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竞争加剧 谁是赢家
恢复暂停航线、新开热门航线,民航业的复苏势如破竹。
“新增航线是市场需求激增的结果。对于民航业来说,夏秋季本就是旺季,其中7、8、9三个月的需求量最为集中。此外,清明、‘五一’、‘十一’等假期也将进一步形成新的出行热潮。”王疆民称,“加密的航班及快线让不同城市间的当日往返行程更加便利,而且,当前国内商务需求正加速恢复,新航季的确是国内业务复苏的好时机。”
不过,也有多位专家直言,当前我国民航业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回血”仍需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綦琦就提出,当前各航空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但对一些原本主飞国际航线和长航线的航空公司来说,全面复苏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国际业务的补位。此外,现阶段,供给加速向国内倾斜,加剧了航企之间的竞争。有可能会导致票价下挫,从而压缩航空公司的盈利空间,尤其对一些小型航企来说,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很难发挥自身成本优势来吸引客源,运营压力也随之增加。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航班不断增加,消费者对相关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一些旅游城市,航班加密后,当地机场的容量、地面交通设施、往返接驳车、餐饮、休息室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有内业人士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服务和设施仍有不足,而这很可能会成为拉开市场梯队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上述问题,王疆民提出,除了提高基础建设,航企还需进一步加大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强化自身与汽车、接驳车等衍生服务的配合,在一张机票上做更多文章,在这场“拐点之战”中占据更多优势。他建议,企业可以尝试和更多的市场资源合作,推出打包产品,如“机票+接送机”“机票+旅游产品”等,同时加强人工智能、老年群体绿色通道等方面的建设,以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杨卉
关键词: 新航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