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能抗拒一条河流的亲近,尤其当它亲昵、旖旎地与人共生。圭塘河,正是一条这样的河流。从城市穿流而过,它从未有过奔腾的野心,守护长沙城,便是它的使命。
作为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圭塘河全长约28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滋养着两岸居民的母亲河,也曾在20世纪90年代因水质持续恶化,变成令人叹息的黑臭水体。
“聚一河碧波清流,映城市生态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长沙市雨花区强力推进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从生态修复到水岸治污,从景观再造到产业培育,从治水的大开大合到滨岸的聚胜揽景,河的蝶变史就是一曲致力于“人水和谐”的深情吟唱。
河之殇:碧波失色亟需“生态突围”
逐水而居的中华先民,从五代十国的马楚王国开始,就在圭塘河畔形成了文明聚落。据《宋史·食货志·农田》载:“初,五代马氏于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潴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龟塘,即今日长沙雨花区之圭塘。
圭塘河的馈赠曾有中断,但从未终止。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城南再修环山灌渠。1974年,又开凿长7公里、宽30米的圭塘河。此时,圭塘河已是我们熟知的模样。从雨花区跳马镇鸭巢冲水库出发,一路欢歌28公里后汇入浏阳河。
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长沙人,更忘不了这条河。
对曾是捕鱼人的朱炎青来说,圭塘河蕴含着丰收的喜悦。20世纪80年代末,他几乎每天都会带上渔具,到圭塘河与浏阳河交汇处撒网。累了,倒在河畔的稻田里小憩一会儿;渴了,直接捧起河水往嘴里送。
而在更年轻一辈的圭塘河畔居民眼中,这条河已不再承担谋生的作用。1976年出生的肖海峰忆起童年,河边总是坐满了洗衣、洗菜的妈妈们。顽皮的男孩叼着狗尾巴草,带着竹篓去草丛摸鱼,更多是玩乐。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滋养长沙人的母亲之河,却在光阴流转中开始遭遇成长的“阵痛”:由于圭塘河水流量不足、自净能力差,再加上上世纪末城市化进程加快,沿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超标排污现象突出,导致圭塘河水质愈渐黑臭、河湖生态不断退化,慢慢地成为人们眼中的“龙须沟”。
治水,成了两岸民众最迫切的呼声,更彰显长沙这座千年古城的时代担当。城市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唯一的城市内河黯然失色,星城也将少了活力与灵气。
积极寻找生态发展与城市肌理的内在联系,全力拧动破解困局的金钥匙。从1999年开始,长沙市、雨花区两级政府先后投入80余亿元,进行圭塘河流域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拆违控违、景观修复等。雨花区更是为圭塘河黑臭水体绘出治理“路线图”,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方面持续发力,并积极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
河之治: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统筹”
湖河问题根源复杂、积弊深重,治愈绝非一蹴而就。既要大胆探索,更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绵延28.3公里的圭塘河,流经跳马镇、同升街道、洞井街道、圭塘街道等8街(镇),沿途仅排水口就有119个。而与之对应的生态环境治理,更涉及水利、市政、环保、城建等10多个部门。分段式、碎片化的治理,让各部门、各区段不可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扯皮推诿的情况。
城市内河治理的通病,圭塘河一个也没逃脱。怎么办?为打破“九龙治水”的藩篱,雨花区成立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实现“一龙统筹”。
“水流无界,不分你我。圭塘河治理同样要一盘棋布局、一条线推进。”凡是与流域治理有关的事务全部归口到指挥部,不仅负责治水的责任分工、行动统筹、跟踪督办,还要确保22个成员单位间能够政令畅通、协同合作、执行高效,有效破解了圭塘河治理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解决了“抓总”和“总抓”的角色缺位。
治理指挥部成立不久,就全面开展管网排查,建立基础台账,邀请专家“会诊”,为圭塘河水寻找到了病症根源:上游跳马镇地下管网缺失,老化破损现象严重,污水处理能力很薄弱;中游合流制排口雨季溢流污染较重,错接、漏接严重,垃圾随雨水入河;下游河床落差小,淤泥沉积1至2米,自净能力差……
为实现“正本清源”,治理指挥部一方面对跳马片区地下干支管网进行改造,实现了污水管网配套;另一方面,针对圭塘河源头来水不足的问题,引浏阳河水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入注。同时对沿线合流制排口开展排查,逐一对症下药,并在下游段引进微生物活化设备和原位清淤技术,减少河流内源污染。
治水过程中,雨花区不仅对圭塘河沿线的119个排水口全部实现截污,还在重点部位安装了水质、水位、水量智能监测设备,数据定时上传,自动分析结果。同时还引进了雨污分流技术,陆续对沿河排水口进行改造。
地下岸上同时发力,才能有效截断污染源。近年来,共关停整改圭塘河沿线排污企业上百家,拆除违法建筑近300万平方米。
一系列作为更是倾力推进: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河道实施常态化清淤疏浚,有效提升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率全省之先引进“食藻虫+沉水植物”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让河域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委托德国汉诺威水协、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圭塘河流域总规,对圭塘河流域的管网、地形、河道、河岸等进行了全面调查,以详细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治理模型,实现治水方式有的放矢……
河之兴:打造家门口的好风光
目睹着圭塘河华丽转身的人们不会想到,一场更惊艳的蝶变还在沿河舒展开来。
沿河落子、聚胜揽景。将最好的滨水资源留给最优质的产业,把最美的滨水环境留给最广大的群众。2014年12月,圭塘河生态景观区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10月二期圭塘河滨水公园开园,一座集聚新型现代服务业、时尚多元的“圭塘河悠游小镇”也惊艳亮相;2018年7月,和+共享图书馆在圭塘河羽燕湖畔开馆,所有书籍均由市民所捐……
“游乐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有好风光!”如今,每到周末节假日,河畔便吸引着市民来“打卡”:沿蜿蜒的滨水栈廊行步赏景,到和+共享图书馆品茗阅读,在悠游小镇享受惬意购物、美食派对、亲子娱乐。动静相宜间,已品读到圭塘河别具一格的美。
这幅滨水乐游图的背后,隐藏着厚重的“治水智慧”。圭塘河的综合治理、设施建设、产业推进,资金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雨花区为此创新出“建——融——管——还”可持续资金解决方案,引进市场力量推进治理,一举改变了传统内河流域整治单纯依赖政府投资的被动局面。
建,即政企合作设立合资项目公司,雨花区引进中建五局、绿地集团、湖南建工集团合作,提升圭塘河项目建设品质;融,就是利用社会资本方主导融资,一方面以项目为纽带,结合政府资源,加大引进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国家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由项目公司积极进行市场融资。此外,利用项目的物业收入来弥补管理投入,利用固定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偿还社会资本前期投入。“建、融、管、还”互为呼应,打造出了一套可持续性的城市内河治理资金解决体系。
蝶变传奇还在续写。去年7月,全长2.3公里的圭塘河井塘段城市双修及海绵示范公园开门迎客,这是雨花区率先全市探索的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项目总投资14.6亿元,与中建五局合作,政府出资7000万,其余由社会资本筹措,通过15年运营期的包干收益冲抵,减少财政直接投入14亿元。
在古韵古香的“三塘一井”中重拾老雨花记忆,于互动风车、夜光跑道、爱心桥等网红打卡点感受时尚惬意,从丰富多元的商业业态中一站乐享吃购娱游,漫游井塘段公园的人们纷纷感慨:“家门口就有诗和远方”。
河之恋:三级河长倾力守护母亲河
如何才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围绕圭塘河碧水长流的目标,打造一个全民努力的支点?雨花区创造性提出“全民志愿者”概念,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可为,锻造出一支呵护母亲河的“生力军”。
“河中间有灯光,不好,有人捕鱼!”一个晚上,巡河员刘常彪沿河夜查时发现异常,迅速上前,发现两名男子正用自制的网兜捕鱼。一番耐心劝说,两名男子上了岸。“你看,风景这么好,老百姓都受益,你们忍心将环境破坏吗?”跟着刘常彪在河畔走了一圈,对方羞愧地低下了头:“以后再也不干了。”
雨花区设立了包括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河长及民间河长在内的“河长制体系”,打造了40人的专业巡河员队伍。刘常彪负责巡查雨燕湖到香樟路口近1.5公里长的河段,“每天往返三四次,观察水情、拾捡白色垃圾、倡导文明游河,都是分内事。”
“家住圭塘河畔,护水护河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资深民间河长,市民冷昭群有一股爱较真的“蛮劲”:他每周徒步巡查圭塘河三次以上,并且会在记录本上仔细记下每次巡查的时间地点、巡河情况。他曾根据河面上漂浮的奶白色液体,深夜蹲守,把一家向圭塘河排污的小作坊抓了个“现行”。
市民章志标自封“浏阳河河长”,印制名片沿河向人发放。不管白天晚上,只要听说有人破坏河流生态,都会立即出动;发现有污染,便迅速取证上传到雨花区河长制工作办公室的微信群。从事环保工作30余年的圭塘河岸市民黄亮斌,则自发出版《圭塘河岸》一书,主动为流域治理发声。
推动民间力量成为“护河先锋”。近年来,长沙市雨花区孵化了益友会等诸多环保社会组织。举行滨水环保课堂、推进河域环境整治、及时采集生态水文,他们忙得不亦乐乎。2018年,雨花区还成立了圭塘河民间河长“红黄蓝”护卫营:身着三色小马甲,百余名志愿者分别在环境保洁、宣传文明理念、监督护河等方面出力。
爱水从娃娃抓起。雨花区积极引导各中小学“小河长”深入街头、社区发放宣传资料,沿河清理垃圾。前不久举行的“我与圭塘河同成长”活动,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带着无人机行步圭塘河全域,航拍记录下一条更美更新的母亲河。
如今,重获新生的圭塘河,正在迎来无限可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