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3日讯 劳累一天后,回家享用一份热气腾腾的美味外卖,成为打工一族果腹的不二之选。然而,横空出世的料理包却让不少干饭人瞬间“破防”:“我吃的外卖,在几个月前就做好了?”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懒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定律体现得淋漓尽致,料理包正是现代人追求快捷和便利的产物。这种高度标准化、统一化的工业产品,让遍布大江南北的食客都能品尝到同样的美味,而正由于这种“千菜一味”的特质,让消费者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不过,比起天然具有差异化的口味而言,食品安全更成为了公众衡量料理包优劣的硬标准。近年中“黑作坊”、“劣质包”等事件频遭曝光,使得料理包被消费者所诟病,甚至不少人谈“包”色变。料理包真的有原罪吗?食品安全该如何保障?
下一片万亿蓝海
料理包,也称为“速食包”,就是商家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做成成品,然后冷冻,制作时只需将速食包拿出,然后进行简单的烹调就可以快速出锅。
其实,料理包并非外卖平台时代兴起后的产物。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把方便面专利转让给业界,目的是“给平民提供廉价物美的拉面”,同时,飞机餐、连锁快餐店等也大多采取统一预加工再分发的模式,这都成为了料理包的“前身”。
我国料理包行业的飞速发展,深受餐饮大趋势影响。华创证券研报指出,2005-2010年由西式快餐发展带动料理包增长,后深入中式快餐,2013-2015年伴随线上外卖飞速发展,料理包也进入发展黄金时期,其中2016-2017年市场增量最为剧烈。
随着预制菜的“出圈”和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作为预制菜细分品种的料理包也迎来火热的黄金发展期。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料理包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料理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1.1亿元。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预制菜市场存量约为3000亿元,未来6至7年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
标准化下的安全保障
料理包之所以风靡餐饮业多年,是由于它具有显而易见的先天优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马冠生指出,标准化、速食化和控制成本是料理包的三大公认优势。
“同一个菜品出来的味道一模一样,份量基本一样,这样品质控制更有保障;可以快速配餐,提高出餐速度,提升效率;可以省去厨师等人力费用,节省店面面积,节省设备费用。”马冠生特别指出,“料理包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央厨房’模式,有集约化优势,如果管好了,对于解决困扰餐饮行业多年的‘小散乱’问题大有好处。”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食品安全博士钟凯此前也撰文表示,餐饮的中央厨房模式有着集约化生产和监管的优势,速食包的模式总体上使餐饮从业人员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自然也会减少。
“只要是规范制作,速食包(料理包)的食品安全风险远小于门店现场制作菜品的风险。”钟凯表示,餐饮业最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其实来自微生物,而速食包在前端是热加工,到门店还要做复热处理,可有效减少来自微生物的风险。
让料理包变“透明包”
虽然具有这么多优点,但近年中关于料理包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禁让广大消费者对料理包的安全性产生质疑:“怎样才能保障干饭人的舌尖安全?”
“事实上,料理包没有原罪,料理包不是不可以有、不可以卖。”马冠生指出,料理包有好处,自然也会存在风险。“料理包的主要风险则来自包装,如是否有塑化剂污染,其次是物流和仓储环节的风险,如温度失控,原料可能会变质,微生物可能繁殖产生加热无法破坏的毒素。这些因素是料理包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食品安全法》规定,对于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或者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污秽不洁等食品的企业,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可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对于料理包逐渐占领餐饮外卖的现象,不少干饭人表示“并非不能接受”,但商家应明示菜品来自料理包,而不能使用“大厨亲制”、“锅气十足”等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词。
对此,《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网上公示菜品名称和主要原料名称,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
“经过严格的、规范的制作、加工、运输和保存的料理包,其造成食品安全的风险是比较低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违法生产的不合格的料理包、加工制作不规范的料理包、贮存运输不恰当的料理包。对商家来说,在食品中添加料理包时,有义务向消费者明示,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受侵犯。”马冠生表示。
此前有业内人士评论指出,应让料理包成为“透明包”,以透明的姿态进入市场。“外卖餐饮商家在宣传、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要明确告知消费者所用原料是料理包以及料理包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自主做出选择。”(记者 刘潇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