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火锅,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将其与“不辣不欢”等词联系在一起,毕竟“川式火锅”是目前火锅市场的主流。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川式火锅占中国火锅市场份额达64.9%。

当然,除了“红彤彤”的川式火锅,还有一种白色汤底的火锅在江浙沪等地区较受欢迎,这便是“港式火锅”。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港式火锅占中国火锅市场份额为14.4%。

不同于川渝的火辣重口,粤式火锅以清淡滋补为主,而捞王LAOWANG HOLDING LIMITE(以下简称:捞王),作为中国最大的粤式火锅连锁企业,也备受资本关注。只不过,捞王的上市进展并不太顺利。红星资本局发现,2021年9月1日,捞王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随着首次递交的招股书失效,捞王也在近日选择二次递表,再度闯关港股IPO。

大环境看,目前国内的“火锅股”日子过的并不太好,老大海底捞(06862.HK)以及呷哺呷哺(00520.HK)在2021年都呈现亏损并部分关店的状态。此次捞王二战港股,胜算几何?这家打着养生牌的港式火锅,又是否参杂些许“泡沫”?

(一)

运营:靠什么吸引当代年轻人?

做餐饮生意,首先需要了解核心用户群体是谁。在火锅赛道上,毫无疑问做的主要是年轻人的生意。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火锅消费者中,18~3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达到了76.1%。这样的核心用户画像,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吸引、留住年轻人,抢占用户心智成为胜败关键。

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火锅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根据捞王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会员系统已获得并维持大量客户,拥有超过930万名会员,其中140万人已提供其所属年龄组别,这当中约72.0%为35岁以下的人群”。

同时招股书还显示:“捞王极为重视品牌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并制定了一系列以核心价值和信念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如与营销机构进行合作、在多个领域与各种品牌进行联合品牌推广及不断强化捞王与会员系统成员的互动。因此,我们提升了品牌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创造了商机,推动了销售及利润并于线上会员系统聚集了大量用户”。

简单来说,目前捞王的用户以35岁以下年轻用户为主,并且企业高度重视年轻人市场,运营推广主要围绕年轻用户而展开。

但捞王真的能吸引来更多的年轻人吗?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了最大化拥抱年轻人,各餐饮企业从门店装修、食品摆盘、特色服务、IP营销等统统玩了个遍。就为了给年轻人制造“惊喜”,也为了让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用餐“感悟”。

比如老大哥海底捞就推出了“生日歌祝福”、“美甲服务”、“玩偶陪吃”等等特色服务,相关图文、视频内容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也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前去打卡体现。

再比如呷哺呷哺旗下火锅品牌“湊湊”,同样另辟蹊径,抓住年轻人爱喝奶茶的偏好,推出“火锅+茶憩”跨品类组合的产品定位。其中,网红产品“大红袍奶茶”自推出后,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不仅成功出圈,还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据2021年1月路演会议记录,湊湊茶饮业务的收入,已占比总营收近20%。

又比如九毛九旗下的太二酸菜鱼,自推出起就备受年轻人追捧,除了门店装修(漫画风)、“奇葩”的用餐要求(每桌仅接待四人以下)外;在太二微信公众号还推出了围绕“小二哥”形象的连载漫画,相关公众号内容基本篇篇10万+阅读量。

而捞王,在如此“卷”的餐饮赛道上,企业“作”的能力目前显得有些不足。

虽然捞王也曾与屁桃君联名推出线上线下的品牌宣传活动,如屁桃君卡通包装的线下联名菜品集、以屁桃君人物为模型的浓汤底,但相关内容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传播度并不高,没有激起太大浪花。

此外,捞王还推出了两个IP,分别是“捞小匠、捞小爱”;但这两个IP除了在捞王官方微博下对IP名有过“自称”外,网络上依旧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很难看到这两个IP的身影。

来源:新浪微博

红星资本局对比了上述四家餐饮品牌的微信指数数据,截至2022年3月24日,近30日的综合数据下捞王的“声音”也是它们中最小的。

来源:微信数据 (注:“凑凑”为“湊湊”)

港式火锅这一细分赛道,大众认可度不及川式火锅,这也为捞王带来了一定的天然瓶颈;再加上捞王本身在品牌运营、营销等方面的效果欠佳,捞王后期能否开拓更多的年轻人市场,这或许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二)

业绩:单店效率有所下滑

2010年,捞王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2018年以来,门店持续扩张。根据最新招股书显示,目前捞王在中国共有146家捞王锅物料理餐厅,此外还有两家锅季餐厅与两家捞王心灵肚鸡汤。

来源:招股书、红星资本局

红星资本局发现,2021年捞王的客单价明显下降,据招股书,捞王在2019年-2021年客单价分别为123.7元、128.1元、124.4元。

一般来说,客单价的下降是因为企业想要招揽更多消费者,毕竟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价格敏感型用户,更何况如今疫情并没有完全“熄火”,因此捞王调低客单价,明显是为了提高餐厅的翻台率。理论上看,降低门槛以及后疫情时代人们普遍更重视健康,都给捞王的养生火锅定位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捞王翻台率数据,2019年-2021年,捞王的翻台率分别为3.0(次/天)、2.5(次/天)、2.3(次/天)。翻台率呈现连续下跌的趋势,2021年的翻台率甚至低于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

资本市场,往往最看重的也是连锁餐饮企业的翻台率,捞王如今的翻台率表现,或许也很难获取投资人的关注度与青睐度。

由于2021年客单价与翻台率的双双下滑,也导致了企业的营收能力受限。

从成本端考虑,餐饮成本绕不开三座大山(租金、原材料、员工),而捞王这三项样样都很“重”。招股书显示,2021年度租金成本占比14.4%、原材料成本占比36.8%、员工成本占比29.9.%。2019年度这三项成本合计占比76.7%,2020年占比升至79.2%,2021年度再升至81.1%。

成本高主要是由于捞王定位中高端,在租金方面,门店选址核心商圈,由于企业影响力不足,对比海底捞、星巴克等巨头没有太多议价权。在食材成本方面,这同样与企业规模相关,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空间依然有限。

至于员工成本,捞王拥有4629名员工,其中2115名正式员工及2514名外包人员。可见,捞王已经通过与服务外包公司订立协议,以缓解人力成本,但餐饮行业平均人力成本比重一般在20%左右,而捞王达到了29.9%。

收入端、成本端的数据都没有往好的趋势发展,捞王的单店经营效率受到较大挑战。

根据最新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19年~2021年间,捞王的收入分别为10.95亿元、11.25亿元、13亿元,呈现较缓慢增长趋势。同期利润分别为0.8亿元、0.67亿元、0.14亿元,公司增收不增利,利润呈现不断下滑趋势。

来源:招股书、红星资本局

捞王的单店经营效率具有太多不确定性,在单店盈利模型没有完全跑通的情况下冲刺IPO,存在较大风险。至少目前来看,捞王的整体经营状况不太乐观。

(三)

持续开店:企业像在“走钢丝”

按照招股书计划,本次募资,捞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开设门店以及新建中央工厂。门店方面,2022年-2024年捞王计划分别新开门店44家、60家、80家;相比于2021年新开门店26家(关闭了6家门店,净增门店20家),计划的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对于连锁企业来说,供应链至关重要,是保证品控与后期降低成本的关键。

目前捞王仅有一个位于苏州的中央工厂能满足300家门店汤料需求,但该工厂将于2024年租约届满。

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捞王计划建立2号中央工厂并在中国各地租赁区域冷藏仓库,从而显著提高产能及支持全国性扩张,2号中央工厂有关建设预期将于2023年第3季度前竣工。

捞王募集资金,一边不断开设新店一边完成扩张后所需的配套供应支持,这计划确实合情合理。但对于如今的捞王来说,更像是在“走钢丝”,需要保持单店经营和分店扩张的平衡。

对于连锁企业,门店的持续扩张可能会使得供大于求,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店面,就会出现单店收入下滑,进而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现象,因此找到最优解并不断调整最优解至关重要。

再看捞王,回到前面所说的,目前企业的单点经营效率并不乐观,门店越多,会导致企业的负担越重。

而另一方面,目前捞王的大部分门店都集中在江浙沪地区,这些地方的饮食普遍较清淡,捞王也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餐饮偏好。但后期捞王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扩张,或许很容易出现水土不去的现象。

小结

港式火锅龙头捞王二冲IPO能否成功?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透过招股书以及公开数据,都不难发现这家企业的诸多难处,比如不太“给力”的营销效果、不太乐观的经营业绩以及并不被普遍用户认可的“白汤”火锅,都在限制着这家企业的想象空间。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刘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