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份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态势日趋向好。截至3月2日,已有19个省区市下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热潮也此起彼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针对疫后经济增长,各地方如何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深入贯彻实施“六稳”、统筹好“三驾马车”,也必须尽早破题筹谋。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此次疫情,第三产业受影响最大,餐饮、旅游等生活服务业更是首当其冲。虽然疫后消费需求可能会迅速释放出来,但从当前态势来看,并不会那样快速来临,即便如国内专家乐观估计,也要到4月底才能有效控制住疫情,但从当前境外疫情呈逐步蔓延扩大之势而言,出入境游及航空运输等消费需求预计会延后更长一些时间,其他服务业消费同样会因国内外疫情的防控时间长短受到影响。因此,近期要通过减税降费、各类金融信贷等予以支持,疫后要规范引导有序消费,避免疫后可能出现的餐饮业、国内游消费扎堆及景区接待不足、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部分消费,可借鉴诸如家电下乡等举措,同时在扩大汽车消费、加强城乡教育线上化等方面积极有序引导。

投资应该是当前最能稳住经济增长的方面。在这方面,各地政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比如3月1日,11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河北廊坊市集中开复工,总投资约780亿元。而各地政府当前也应该提早谋划,统筹疫后本地区的投资规划、投资规模、投资方向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的支撑。可以预计,除了国家会在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外,在卫生领域诸如城乡医疗体系建设方面肯定会有一轮新的大投资,以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而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也会进一步加大投资,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动能持续转换及有效增长。

外贸进出口方面,中国加大进口的趋势不会变,但受境内外疫情的影响,在进出口订单生产、运输等方面都会受疫情防控时间的具体影响,短期内需要稳定国内进出口相关企业和外资企业,不仅要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扩大出口信贷投放,适度放宽承保和理赔条件。还要对进出口企业疫后的恢复生产、转型升级提供相关政策及金融支持。如此,进出口企业才能既在疫期能存活,疫后还能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省区市疫情态势进一步稳定和好转,境外企业和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要提前主动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精准施策,让政策的春雨充分滋润乍暖还寒的实体经济,在疫后迎来繁花似锦。(时报时评 唐福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