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还对社会各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对原本就困难重重的基层公益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发展简报5月发布的《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有49.4%的公益机构在疫情中受到中度负面影响,但尚能坚持;有14.8%的公益机构受影响很大,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发展简报执行主任刘忠亮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往往是那些能够真正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层公益机构,这些机构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帮助的弱势群体。
资助型基金会占比小
服务型公益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基金会资助。10月15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基金会中心网联合发布的《“慈善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动2020”报告》指出,基金会是慈善领域的枢纽,承担着资助项目运营或作为“慈善银行”来激发社会投资的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海外多家基金会进行全球拨款,以助各国渡过难关。其中,福特基金会通过发行10亿美元的社会债券来资助在疫情中举步维艰的非营利组织。然而,与资助型基金会占比大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目前国内资助型基金会数量少、能力有限。
2020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金会数量已达7979个,而资助型基金会占比不足1%。
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型基金会相比,草根公益组织规模小、资源紧缺、抗风险能力差。疫情爆发后,中小型公益机构面临着储备资金不足、项目无法开展、员工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大批草根公益机构因无法支付员工工资或缴纳房租而陷入困境。
福特基金会上半年分析指出,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现金储备都不超过六个月,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传播使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方面的危机。
行业前景尚不明朗
刘忠亮认为,当前国内基金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资助型基金会数量少,资源紧缺;第二,大部分有企业背景的基金会功利色彩较重,无法脱离企业独立运行,导致对困难人群的关注度降低;第三,目前国内基金会资助流程和模式不够成熟,且圈子较小,这意味着一些平时认真投身公益事业但不注重建立关系的机构更容易陷入危机。
四月份以来,关于基金会如何成为社会组织温暖伙伴的讨论是行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刘忠亮表示,尽管国内基金会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中资金审批、调整等问题。
尽管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秩序,但整个行业仍面临许多困难,形势并不乐观。刘忠亮指出,公益慈善行业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三大板块之一,公益组织大范围关闭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刘忠亮表示,对于当下公益组织的前景,持谨慎态度较好。一方面,整个社会资源都在萎缩,资金短缺仍是公益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若基金会能够积极动用社会资源,政府采购不再削减,则能有效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帮助公益组织尽快恢复工作。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实习生 孙家琪 北京报道
关键词: 基层公益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