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12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增长快,去年前4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8.6%。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今年前4个月又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增速达到20.5%;二是含金量足,高技术产业引资发挥了较大带动作用,1-4月同比增长45.6%,高于平均增速25.1个百分点;三是大项目稳,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德国大众、韩国浦项、美国开市客、日本日立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项目到资情况良好,有力带动我国引资快速增长。

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近日宣布,在上海设立其在中国首家投资公司——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欧莱雅表示,欧莱雅中国是欧莱雅集团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设投资公司的分公司。跨国企业在疫情情况下依然选择上海,选择在华扩大投资,对此,束珏婷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1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跨境投资波动非常大,但中国在吸引外资上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15万亿元。他认为,中国拥有全球最为齐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具有全球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充沛的人力资源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出台,使得外资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投资信心,也视中国为投资热土。

多个外企加码投资

“这就是德国公司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德国《南德意志报》近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因为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一些公司正在寻找在华业务的替代方案。但是,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重要性实在太大,尤其是汽车行业。例如,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供应链短缺等不利因素影响,2022年一季度,梅赛德斯-奔驰仍然向中国客户交付超过19.2万辆新车。对豪华车和电动车来说,中国是“完美市场”。

“放弃中国市场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董事会成员马库斯·卡米思近日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活动都与中国密切相关。巴斯夫目前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建立一个一体化基地。去年8月,巴斯夫与中国杉杉股份成立电池材料合资企业,巴斯夫持股51%。巴斯夫预计,到2030年,中国业务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增加到50%以上。

今年1月,中国德国商会和毕马威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华德企对下一年充满信心:2021年,近60%的德国在华企业实现业务增长,过半企业期待2022年其所在行业在华能有更好发展。中国市场依旧是德企在全球重要的市场之一,71%的受访企业将继续增加投资,只有4%的企业打算离开中国市场。

此外,其他外资企业也传来加码投资消息,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成为在此落地的首家外资银行;4月28日,德国企业默克宣布将投资约1亿欧元,加速在无锡进行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产品制造;宝马位于沈阳大东区的工厂正在全面扩建,位于铁西区的全新工厂也在建设之中,计划今年开业……

给来华投资吃下“定心丸”

德国《商报》近日的一篇文章曾提到,因为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越来越多外国人正在离开中国。德国SEB集团上海分公司负责人齐默尔曼则表示,当疫情缓解时,许多人会回到中国。《商报》称,与其他成长型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外国公司不太可能成群结队离开中国。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外商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并非停留在口号上,中国吸引外资的承诺正在扎扎实实地践行。中国颁布实施了《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对外商利益予以根本性的保障,给他们来华投资吃下“定心丸”。

霍建国也表示,外资来华投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收益的确定性。调查显示,在华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稳定增长,不少外国商会近期也表达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德国特约记者 辛斌昭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