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使用到数字号码的地方还真不少,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银行卡号、邮政编码、图书编号等等,这些看起来没什么逻辑的数字却暗藏玄机……

拿银行卡为例,解开其间的数字之谜。

银行卡作为存储财富的卡片,卡面上那串长长的数字,相当于这张卡的“身份证号”,因为有了独特的号码认证,这张卡才能正式流通于市场,服务大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按照我国人口数量,若每人手中持卡10张,银行大致需要发售140亿张卡。因此为了满足大家的用卡需求,银行卡上的字数需要达到11位,才能保证每张卡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正常我们的卡号远远不止11位,较短也有16位,长一些的可以达到18/19位数。为什么这些数字这么长,数字里面又包含哪些规则呢?

由于我国银行众多,村镇银行规模越来越庞大,6位的BIN长度虽处于主导地位,但7、8、9、10等位数标识代码也越发普遍。

从发卡行标识代码的首位数字,我们就可以清晰了解发卡机构所处的行业。不同的数字标识代表的行业不同。

我们通过银行卡的标识代码不仅能获得发行行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获取该银行卡的业务类别。

以622848开头的银联卡,则是农业银行的借记卡;以622689开头则为中信银行的贷记卡;370285开头则为招商银行的贷记卡,因此只要获取银行卡的标识代码,发卡行及卡种等相应信息也就能够得到。目前支付宝、微信等大部分主流需要绑卡的应用都是如此实现。

六位的标识代码之后,从第七位开始则为个人账号标识。

每个银行的个人账号标识规则有所不同,有的银行在这部分内容中会包含分行、支行、储蓄网点等代码信息,有的银行可能直接使用自然流水顺序码,数字随机生成,并无特殊含义。

末位数是校验位,将卡号前面的数字采用IBM科学家Hans Peter Luhn创造的Luhn算法(是一种简单的校验和算法,一般用于验证身份识别码)计算出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的最后一位数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