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消协官网4月22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中消协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全面梳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进程。

图源 中消协官网

梳理去年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

在《报告》中,中消协梳理了去年重点领域消费侵权现象,包括过度收集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食品安全风险仍需警惕、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维权新问题、预付式消费领域退费难问题突出、未成年人与老年人被侵权形式多样复杂等。

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食物变质过期、餐饮场所卫生条件差、操作不规范;部分网购食品属三无产品;个别不法商家篡改生产日期;炒作概念虚假宣传;网红产品流量美食过度营销,品质稳定性较差等。一些知名品牌被曝食品安全事件: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吉野家用发臭肉末,小龙坎后厨脏乱差用扫帚捣制冰机,大润发超市隔夜臭肉绞成肉馅灌香肠,“奈雪的茶”使用腐烂水果,“胖哥俩”肉蟹煲死蟹冒充活蟹。

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维权新问题,包括汽车安全问题,如行驶中突然加速、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等;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新发问题多,维权存在难点。《报告》提及2021年4月上海车展特斯拉车主维权的事件,11月广州车展车主现场维权事件,反映出消费者在汽车领域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仍然存在维权痛点、难点和堵点。

此外, 还有二手车销售信息与实际不符、交易后汽车出现质量问题;明码标价之外加价才能提车,已成为部分高端、“紧俏”车型销售“潜规则”。

六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解决

《报告》指出,六大问题影响消费环境改善,需要进一步推进解决。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未能如期出台、消费投诉公示制度与信用机制建设有待深入推进、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及“职业打假人”诉求裁判标准不一、消费者集体诉讼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尚需提升、科学消费和理性消费理念有待巩固加强等。

《报告》还指出,大数据杀熟、“小众业态”维权成本高,困扰网络消费者。“大数据杀熟”监管存在难题,“杀熟”行为在交易层面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限制了消费者价格选择自由,可能诱发消费者对市场定价机制的不信任;

二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价格歧视,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三是个性化定价扩展了经营者实施价格竞争策略的多样性,但也可能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

江苏多个案例和做法入选《报告》

《报告》还披露了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大事记。其中,江苏消费者维权方面的多个案例入选大事记。包括:

3月24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就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诉乐融致新电子科技公司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作出终审判决,该案系全国首例“开机广告”一键关闭公益诉讼案。

五月的大事记包括5月13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提起的假冒“星巴克”咖啡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该案系国内首例被判赔巨额赔偿的公益诉讼案。

此外,还有多个江苏做法在《报告》中被提及,包括《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针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范围界定、生产加工和经营、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进一步厘清;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江苏省消保委与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江苏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暂行办法》,着力打通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最后一公里”等。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